
舊金山的中國城是到舊金山的旅客會去的地方之一,畢竟這裡是亞洲以外最大的華人社區。然而我對舊金山的中國城印象並不佳,一如我對美國的中餐館。要承認這點,我不是沒有掙扎,無論如何,我是百分之百的華人。若說要在美國看到熟悉的事物,也就是這些地方了。然而,當我每次看到華人的劣性在這些地方充分展現,我覺得自己像是清末民初那些到過西方世界的人一樣憤慨,恨母國不爭氣,恨華人跟不上世界文明的腳步。尤其在看到與我們有民族仇恨的日本人,在美國如何成功地攻佔一席之地,這種憤慨就更強烈了。
我已經把美國的中餐館列為中餐館裡落伍的品種了,因為進步緩慢,不只衛生環境和服務差,菜色也跟不上現代人要少油、少鹽、吃得健康的需求。每回到中餐館,因為這些差勁的條件,總讓我覺得自找罪受,跟自己過不去,花錢買氣以及不健康。
相較於白人小孩總是乖巧地跟在父母身後,一不守規矩就被父母當場(也當眾)嚴厲斥責,許多華人的小孩似乎顯得沒規矩多了。不是到處亂跑、亂撞人(有的父母就在後頭追),就是做出可怕的侵略性行為。上回在San Diego Wild Animal Park時,一個華人小女孩看不到貓鼬(meerkat),居然用力拍牠們的籠子,而她的爸媽也不在旁邊立刻制止這種會讓貓鼬嚇得衝回非洲的行為。
華人小孩的沒規矩,往往源自於父母沒有做好榜樣。在華人社區、華人超市裡,總是可以看到華人的違規或不顧他人的無禮行徑。上回在某知名華人超市,看到那些挑水果的人把不要的扔回去,已經讓我很不舒服了,偏偏一回頭又看到一個應該是陪其他人來超市的年輕華人爸爸,把蘋果當玩具拿給他稚齡的小孩玩。小孩的手很小,拿不住蘋果,蘋果就像球一樣滾到地上,摔個鼻青臉腫。那個爸爸二話不說,立刻把蘋果丟回架上,然後再換一區,繼續挑另一種水果當球玩。我看了很不高興,心想,誰想當那個買到爛水果的倒楣鬼?從此不在華人超市買水果。
這些點滴,常讓我疑惑,這些在美國的華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為何都沒發覺華人在這個移民社會的普遍印象很差,就跟華人看不起的西裔(墨西哥移民居多)差不多了?骯髒、沒禮貌、陰險狡詐等,是美國主流社會對華人的刻板印象。事實上,這些看法不是沒來由的。
我內心對美國的華人有許多疑惑,一直到了我在舊金山的中國城走過兩趟之後,才算找到一些解釋。
那天我們從漁人碼頭開車前往Crowne Plaza Hotel的途中,經過中國城。看到許多中文招牌,我自然很興奮,終於到了傳說中的中國城了!某人問我:「感覺很熟悉嗎?」如果是指中文招牌,那的確比英文招牌讓人有幾分親切感。可是仔細看招牌上的用字和詞彙,以及街道和人群的感覺,我又覺得陌生了。
到飯店Check in之後,我們散步去中國城。按照飯店服務人員的說明,我們從Grant Ave進入Chinatown。Grant Ave和Bush Street交接的路口,就是有國父手書「天下為公」的牌坊(Chinatown Gateway,因為上頭有兩條龍,所以也叫龍門Dragon's Gate)之處。
走進這個牌坊,街道的名稱開始有中文,只是,每回看了都讓我納悶不已,Pine Street是「板街」,Grant Ave為何是「都板街」?位於這條街的Grant Plaza Hotel的中文名稱則是「嘉蘭旅店」,這比較接近我們的發音。可惜我不會廣東話,無法得知廣東話是怎麼發這幾個字的音。最傻眼的莫過於看到「唐人街」的那一刻,因為英文路名居然是「Sacramento street」,這兩者根本搭不起來啊!住在加州的人都知道,Sacramento是加州首府,想找現任加州州長阿諾的辦公室,去Sacramento就對了。
經過Old St Mary's Church時,我們聽到有老人拉胡琴,有些人在一旁聆聽,甚至打賞。有資料說這間教堂是舊金山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但是我們對華人實際生活的地區比較好奇,就沒入內參觀了。

如果再仔細一點,甚至可以在這裡挖寶,我在一家堆的有點雜亂的店裡,就看到老的廣告畫曆。只不過,這些商店的老闆臉都很臭,如果無意購買的話,還是少流連為妙。也因為那些臭臉,我幾乎沒買什麼東西。這些中國店的老闆實在不懂得待客之道。

後來,我還是好奇地走進去,準備買個東西來嚐嚐。由於他們的東西太不吸引人了,我看了半天,不知道可以買什麼。最後因為前面一個廣東人爸爸幫小孩買了一個芝麻球,所以我也決定買一個芝麻球。令我意外的是,那個態度冷淡的店員會說普通話。所以我就拿了一個紙袋裝的芝麻球,邊走邊吃,然後發現這個小球真是油膩難當,紙袋都被油漬弄髒不說,我也弄到滿手都是油。
離開舊金山的那個早上,因為找不到中式的早餐店,我們冒雨再度來此,碰到一個只講廣東話、態度傲慢的店員,買到兩個不好吃的包子(他們叫做「╳╳飽bun」),讓我覺得真是來錯地方了。
除了這種糕餅店,中國城的麵包店也沒有一家吸引我駐足的。台灣那些知名的麵包店要是前去開業,應該可以很快把他們都打敗吧?Thomas L. Friedman那句名言:「世界是平的」,傳遍了許多地方,但是傳不進此地,舊金山的中國城根本就位於世界之外,既不抬眼看看這世界是怎麼一回事,也沒想過如何改善經濟條件似的。
後來看到當地報導,中國城的商人憂心「旺丁不旺財」,覺得生意越來越難做。我認為他們應該到美國其他地方去看看,瞭解一下現在服務業的進展,改善一下他們的服務態度和店面。其實只要走出中國城,到別條商業幹道一看,就會發現,其他商店的裝潢、擺飾都好看許多,店員態度友善多了,東西不會擺得那麼雜亂,燈光也充足許多。
更令我們意外的是,走過一條與Grant Ave垂直的街道,到了士德頓街Stockon Street,我們赫然發現,這裡才是真正華人生活的地方!而Grant Ave是給觀光客看的。

香港、台灣及北京沒有骯髒、嘈雜的地方嗎?未必,去傳統市場一看就知道。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最大的華人社區,給人的感覺真的很不好,不需要美國主流社會割離華人第二代的認同,有較好衛生習慣的華人,都不會喜歡這種地方,進而懷疑起華人究竟為何把自己的形象弄成這麼腐敗?
忍著腳踩著油膩街道的噁心感,我們在傍晚時分,看到這裡的華人是怎樣就在街角的蔬果店搶起食物來了。蔬果的狀況不怎麼好,但是很便宜。大家只顧著要搶到便宜又相對美好的食材,滿地的垃圾都沒人管。

我想起數個月前,去Getty Center看了「Where We Live: Photographs of America from the Berman Collection」攝影展,其中一名攝影師喜歡拍廢棄的房子,有棟廢棄的屋子掛了一個牌子,表示抱歉,破壞了這區的景觀。更別說G曾跟我提過,有次去法國,把毛巾掛在窗台,立刻被制止和警告,說不得破壞景觀。歐美人是很在意這種事的,為何中國人到了美國,還不懂得入境隨俗,硬是要照在母國的方式亂搞?難怪華人會被看不起,唉。
聽說其他的中國城,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紐約、洛杉磯的,我都聽人用骯髒、破敗來形容。舊金山的中國城,當初可說是美國政府讓他們視為次等人的華人聚集的地方,以免華人跑到別的區域去。不過,後來排華沒那麼嚴重,有些人的經濟條件改善,就搬離這一區。中國城陸續就成了收入低的華人群居之處。
不過,我不認為收入低就理所當然生活在髒亂的地方。奇怪的是,我曾讀過日本人在二次大戰之後的貧窮年代,還企圖保持衣著和住宅整潔,以保持尊嚴。我卻沒讀過類似的中文文章。難道中國人相對欠缺這種觀念嗎?走過長長的士德頓街,我似乎只能肯定前述的問題。
華人除了喜歡跟華人住在同一區,在美國還有個現象,就是跟著白人跑。偏偏白人不喜歡跟華人住在同一區,於是陸續搬走,然後華人陸續進駐。在比較昂貴的地區,據說一開始有些是台灣移民聚居之處,畢竟台灣經濟起飛的早。後來有大陸移民遷入後,台灣移民陸續搬到更貴的地區,原本的地方就由大陸移民陸續進駐。我猜,這現象的形成,也跟華人移民都找華人房地產掮客有關。
過去傳說中國城是黑社會的所在,我認為,現在比較嚴重的問題,恐怕是合法居留。看看那些躲在角落裡、語焉不詳的「合法移民」廣告招牌就可猜到一、兩分。偏偏那是另一個社會問題來源。在美國的華人由於語言不通、不懂美國法律等,傾向找華人辦事,結果造成許多不肖的華人專業工作者欺負華人顧客,造成許多「華人坑華人」的案件。就連公婆,都曾在請大陸移民修理大門時,被坑了一筆。這種事情知道的越多,只會讓人越不喜歡跟華人打交道。
移民一般而言,可以分成主動移民和被動移民兩大類。當年一船一船運來的華工,屬於後者。像我的祖先當初會到台灣,恐怕也是第二種。不管是哪一種,第一代移民都是很辛苦的,這是我在十年前讀保真的〈兩代之間〉就知道的事。然而,更清楚地體會箇中滋味,還是來美國生活以後。
那些住在中國城的移民,應該還是抱著未來能更好的期待吧,不然也不用花那麼多力氣到美國,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家謀口飯吃。如果是這樣,我認為,他們應該更注意這個國家的一點一滴,瞭解這裡的法律和風俗,小則保身,大則求發達。不想搞懂這個國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的,恐怕就像世界日報報導過的例子,一個等了很久才申請到公民的中國人,因為很寶貝好不容易申請到的social security card,於是拿去護貝。偏偏這東西被規定不能護貝,於是他有天去辦事時,被辦事員檢舉,因此惹上牢獄之災。
很多實際的例子證明,在美國這個移民社會,只要你肯付出、肯掙出一片天,沒有人會在乎你的出身。我想,這是那些美國知名華人力爭上游的動力之一,他們用個人的成就,擺脫種族包袱。
可是,看了舊金山的中國城,我仍認為,這個國家對華人的看法,許多還是來自對所有華人的印象。華人一旦上了新聞,尤其是負面新聞,那種隨之而來的輕視,恐怕是一層一層加深,難以擺脫的。偏偏前不久,洛杉磯接連爆發華人汽車保險理賠和醫療保險欺詐案,涉案人員包括律師,再度讓這個國家認為華人就是不守法。

以下是中國城的照片,點入可看大圖及說明:


























延伸閱讀:中西人士對北美唐人街的印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