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0的文章

繞路

最近因為幾個新聞事件,慘遭某人譏笑,說我一路選錯學校。前陣子看到博物館慘況的新聞,默默地感到沮喪,因為曾經有一陣子,我很想在美國念個博物館相關的研究所,然後找個博物館的工作,我覺得那是擁有無窮知識能量的工作場所。現在看起來是不可能了,今生都無緣。某人之前聽到當然反對:「妳不是有雙學位?」「那是學士。」「妳也有碩士了。」「但我不想念博士學位啊。」某人覺得我根本沒必要去念書,把錢留下來給小孩念大學才是正經的。如果我們之前搬去大城市,然後我申請到博物館學研究所就讀的話,此時大概又要被他譏笑了,一輩子都念一些沒用的東西。偏偏我就是喜歡被人認為沒用的東西。 這十幾年來,不是沒想過,如果重新回到收到大學聯考成績單的時候,我會選什麼學校什麼系?某人曾經說,他爸要是我爸的話,一定會要我選他的學校。回想當初填大學志願時,我不是沒跟家裡吵過、抗爭過。那樣的分數,所有的學校和大部分的學系都可以填,但我只想填一個。以事後諸葛的眼光來看,當初的選擇如今已褪色,跟隨的雙學位選擇後來也讓我厭倦,當時的我卻懷著理想傻傻往前衝。總歸人生似乎難有恆長的真愛,因為一切都經不起現實的考驗。我們事後早已想不起進大學究竟是追求學問、做職業準備,還是尋找人生和階級轉換的墊腳石。 然而,人生的諸多機緣豈是用市場價值來決定判斷的?如果不是在研究所時,幫著所上老師辦了幾個研討會,大概也不會認識第一份工作的老闆。如果不是人生曾經轉個彎,後來也不會在時機成熟時,回到曾經預設的正軌。當正軌因為摩擦力過大而造成磨損時,最終只有停擺,但這不見得是前功盡棄,我只是還沒繼續。那些曾經努力鍛鍊過的肌肉,只是鬆弛了,並沒有消失。偶爾使上力時,我會想起過往,噢,似乎還行,只是需要時間熱身及重新鍛鍊。 兜兜轉轉,尋尋覓覓,我不知道自己比別人多繞了哪些路。今晚,收到從遠方來的回信,看到上頭說:「印象裡那個叛逆叛逆的XX不僅當了媽媽還長大又回歸了!」我不禁熱淚盈眶,早已看不見來時路。 如果要問時光在這些年教會我什麼,答案想必是耐心。想到閱讀老師已逾八十,仍努力學習用視訊教學,因時更改教材,與時俱進,對學生依舊充滿熱情。比她小數十歲的我,不該輕言放棄。未來是怎樣,沒人能準確預測,但我會觀察和靜候我的機會到來。

路旁取書的疫期圖書館服務

三月中的時候,我們在如火如荼的疫情中收到學校即將停課一週的消息。那天是三月十二日星期四,三月十三日星期五學生得照常上學。所以在三月十三日那天,我去接小孩回家前,順道去圖書館還了一些書,本來想借幾本書,看看手錶,放學時間到了,我想第二天還可以帶小孩一起去,就先去學校。沒想到,之後迎來一連串的消息,包括中文學校停課一週,圖書館也關了。粉彩老師和幾個畫家三月多在圖書館旁邊的藝廊開了畫展,同時開的工作坊也叫停,因為市政府要求參與者保持社交距離,沒幾天那個藝廊也關了。之後學校當然不只關閉一週,而是一路關閉到學期結束。 圖書館的網頁寫著,圖書館閉館期間,逾期的書都不必繳罰緩。我曾進我的帳戶續借過,後來我注意到圖書館的電腦系統管理員改過所有人的借書期限,還書時間一直往後遞移。五月底是我們居家令結束的時間,還書時間一度是六月二日。我看了很緊張,一解禁就要立刻還書,而且離我們最近的圖書館不開,只有遠的總館會開,那所有人都擠到總館去還書,安全嗎?而且我有三個帳號(我和兩個小孩都有一個帳號)至少三四十本書要還呢。 所幸他們後來又改了歸還時間,改到六月二十三日。同時間,他們開放了圖書館路旁取書服務,我們終於可以開始借書了,但只能用線上系統事先預約,然後在得到通知書已經辦理借出後,開車到圖書館取書。 在買個菜都要拿消毒濕巾擦半天或用酒精到處噴的疫期,去公共圖書館借書,感覺有點風險,所以一開始我沒有考慮去借書。但是小孩已經在家混了好幾個月,整天打電動也會無聊,終於問我能不能去圖書館借書。 因為我之前借的書他們都不願意看,時間一到,我又得把書搬回圖書館去還。正常的時候,我並非毫無怨言。因為每次幫他們借書前,我要花時間查適合他們年紀和程度的書,還要去查其他人的評論,決定適不適合他們,然後再去圖書館預約。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力氣幫他們借書,但他們都不看的話,我覺得我在做白工,就不太願意繼續。現在不同以往,借書還書比以前更麻煩,而且天氣那麼熱,我要開車四十分鐘才能拿書回來,借書並不是零代價。小J說:「現在油很便宜!」我沒好氣地說:「但是我開車會累啊!」 我要他們保證,一定會看完,我才幫他們借。然後我要他們自己去查要看的書。小J在電腦前毫無頭緒,才問我:「媽妳以前是怎麼查的?」查了半天,最後傳了四本書名給我,其中兩本是大人看的心理類書籍,叫做「拖延症」。我二話不說,當晚就用線上系統預

川普別來要錢

大概幾個月前開始,我的Gmail垃圾信件夾開始大量出現川普跟他兒子的信,不是什麼好事,都是來要錢的(募款),所以我看都不看就直接清空垃圾信件夾。但是川普還是一直來一直來,好叫人崩潰。 在那之前,我的信箱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顯然是別人的信,因為是別州的水電還瓦斯費帳單,我看到不是我的信,當然立刻刪了。那不是一次的錯誤而已,顯然有人就用了我的Gmeil帳號去申請帳單,所以我每個月都收到一份外州的帳單,我想要退訂都沒辦法。除此之外,我收過印尼某個叫車App的系統確認信,還有其他我根本無法辨識語言的信件,以及一些我沒使用的熱門社交軟體的註冊確認信,搞得我很煩,到底有多少人用類似我的帳號? 今晚我福至心靈,想通為何最近川普一直來要錢。因為那個外州的黛博拉是川粉,她去訂閱川普的某個競選相關團體之類的,所以我才會整天收到大小川普的信。但我想不通的是,她的Gmail帳號到底在哪個方面跟我的Gmail帳號相似,弄到我三不五時收到她的信?因為我的帳號是名字加數字,她的帳號是怎麼取的? 以前我的Gmail帳號是用本名申請的,前面是中文名字,之後有個點,然後接我的姓。我的名字是菜市場名,跟我名字同音同字的很多,同音類似字的也不少。我幾年前就發現我那個帳號會收到不是我的信,當下懷疑Gmail的安全性,就幾乎不用那個帳號了。 今天進去一看,滿滿的中國信託帳單,還有中國信託App使用成功和失敗的訊息,以及各種我沒消費過的聖羅蘭、香奈兒等店家的Email,看了也是很崩潰。看到去年某封她參加一個行程的信件,我終於明白問題出在哪了。有個名字跟我很像的人也申請了類似的帳號,只是她沒有在名字和姓中間加個點。那封旅行團發出的信件裡,不但有她的名字、身分證字號,還有她的生日。真好奇她知不知道那個帳號有問題?照理說,我會收到她的信,她很可能也會收到我的信。就不知道她對電子郵件安全的認知有多少了。 我也好奇Google知不知道這個狀況,如果知道不處理的話,那真的很讓人不放心。Gmail帳號還是取得奇怪一點好,這樣才不會收到別人的信,別人也不會收到我的信。

想像科技在園藝上的運用

從三月居家避疫開始,我就常常在後院挖坑埋堆肥,其實最主要的工作是挖石頭。因為建商蓋好房子後,會用最便宜的材質把房子周遭鋪平,再蓋上一層表土,然後鋪草皮,這樣就可以看起來漂漂亮亮地出售。所以之後屋主要在後院從事園藝活動時,往土裡一挖,全是石頭,就算硬把植物種下去,除非是那些根系不畏石頭的強猛植物,否則常常長不好。 以前我用小鏟子挖石頭,總是挖到手腕受傷。後來我就買了一把大鏟子,整個人可以站在鏟子上,用身體的重量來增加鏟子的力道。不過有時鏟子加上我的重量,還是沒法往下深入土裡多少,土質實在太硬太差,石頭又太多,我好幾次挖出跟我拳頭一般大的石頭。在挖出大石頭前,我總得在上方敲半天,多方琢磨,不同角度開挖,使盡吃奶力,才能挖出那樣的石頭。有時候石頭太難挖了,我就像拔大蘿蔔般,整個人往後摔倒,還好我不老,不然摔幾次就不行。 有天我挖著挖著,就想到最近聽到的一些講5G的播客。於是想著,什麼時候,有多少G的網路服務時,我拿著手機站在後院的某一角,就可以看到我腳底下的那塊地是什麼土,有個剖面圖可看,裏頭有多少石頭、鐵釘、玻璃等亂七八糟的非園藝物質,然後哪條根是哪個植物的根,還有哪區的土壤缺什麼營養,哪區的陽光條件適合哪些植物,還有哪些植物是什麼名字,目前的生長條件有什麼缺失等等。到那一天,從事園藝工作的人都會積極擁抱科技,去後院工作時,一定會帶著手機或相關科技裝置,而不是像我現在一樣,要去後院工作時,都把手機留在屋裡。因為那時手機就是園藝人最好的工具。 之前在臉書上看到一個叫做「 Lüa 」的聰明花盆,是花盆樣子的科技產品,用表情顯示植物的情緒和需求,幫助植物和人類溝通,把植物變成寵物:它在植物缺水時會顯示口渴,告訴主人該澆水了;在植物被陽光曬到不行時,顯示太熱的表情;如果日照不足,它就顯示吸血鬼的表情;如果快要下雨,仙人掌就會很難過等等。這個產品是跟手機連動的,必須在手機上設定植物(大概都是美國常見的植物),它才能根據植物的需求來顯示情緒。這個運用WiFi和藍芽的園藝科技產品,去年十一月開始賣的樣子,售價是112美元。它在群眾募資網站 indiegogo 上募得34萬美元,目前在研發新版本。不管是售價或概念,我覺得都沒打中我,沒有興趣,希望有更厲害的園藝科技產品出來。 最近還看到一個可以用手機看院子灑水系統的裝置,我稍微看了一下,沒有動心,因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