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04的文章

緋聞與私德

我總是容易被理想性格的人所吸引,對於能在污泥滿佈的凡塵裡一身潔白昂然站立的人,總是無限敬佩,我愛那些有勇氣挑戰體制,並且試圖改變規則的人。 ——曾維瑜《Dear dear》 曾有位老院士跟我說,一般人以為學術界比商業界的人清高,但沒有這回事!學術界的人沒有特別清高,商業界的人也沒有特別污穢,都差不多。也有人覺得商業界的人腦筋比較靈活,但也未必,沒有那個領域的人特別如何,都是差不多。這些話早在中研院社會所一位研究員被李遠哲說「學位高不代表人品高」之前。他說得非常非常仔細,不只這麼一小段,我忘了當初是談什麼,讓他跟我說那番話。但我這些年來一直記著,他說的是平常心看待所有人、對於問題要慎思和明辨、不要迷信權威或某種人,以及不要抱著「理所當然、想當然爾」的態度去面對人事物。這些話說來很容易,要做到卻不是那麼簡單,我只能盡力,不斷自我提醒。 在這個緋聞氾濫、社會新聞當道,引領媒體品味風向球的島嶼,儘管每個人三不五時就會接觸到一則讓人對人心失望的消息,卻同時醞釀一種對高尚人品的崇拜,這是一體兩面的。 前不久,要送一本林清玄的書給人,卻遭到拒絕,對方的理由是:「他嘴巴講菩提,私底下卻亂搞,噁心!」對於這種反應,我並不意外。其實那件緋聞已經七年了,算夠久了。一九九七年六月爆發時,衝擊力的確相當大。向來健忘的台灣民眾,對他不會輕易忘懷,因為他曾經在好長一段時間是許多人的精神導師,更產生了一批信徒。但當媒體報導他遺棄有病在身的元配,另結新歡,新婚妻子將臨盆時,我想很多人可能遭到強烈的打擊,甚至可能受到一些精神創傷。一個人曾經有被抬得多高,摔下來時,就有多痛。這幾年知道他的人仍多,維持他不低的知名度,但他的書再也不會像以前那麼賣了。這導致他要往中國大陸市場發展,雖沒像幾米那麼紅,倒也打出知名度。不知道中國大陸讀者知不知道他在台灣發生過的風風雨雨,如果知道,會是他們對私德的要求比較低嗎?還是出版商和他根本不提往事?經歷這些,他不是沒有感觸的,但讀者已經不想知道了。 幾個月前,被媒體稱為「慈善家」的溫世仁猝然過世,因為喪事處理,爆發原來他有小老婆,這又造成一些人的失落與愕然,因為不敢相信一個家財萬貫,充滿善心的工作狂,竟然還有另一個家庭。其實沒什

《消失的小王子》—自身黑暗將有所成?

根據瑪莉—路易斯的分析,其實《小王子》這本著作正是聖艾修伯里將自身陰影個人化的歷程。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小王子》已經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童話,而它繼續影響著下一代人的無意識。 ——耿一偉〈女性的分析之道〉(收錄於《 童話治療 》) 我一直認為,《小王子》和《天地一沙鷗》在某些方面挺相似的,好比兩者的作者都嚮往飛翔,不管是以哪種形式。而這種追求過程,是十足個人化且孤獨的,甚至,絕情。所以《天地一沙鷗》作者多年後,被兒子認為他拋妻棄子,不負責任,經歷好長的時間,終於有所和解,而寫成《 父愛不缺席 》。《小王子》作者則神秘地失蹤,為作品增添幾分耐人尋味的色彩,他的飛機殘骸在失蹤六十年後,直到今年四月七日才被人在法國馬賽外海尋獲。 聖修伯里 消失了,但他的作品不會,小王子已經替代他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消失的小王子:聖修伯里的最後之旅》(Le dernier voyage de Saint-Exupery)(主標是中文版才加的)書名則認定兩者合為一體:聖修伯里就是小王子,小王子也就是聖修伯里。所以聖修伯里消失,小王子的實體也就消失。但實際上,在此書作者卡爾‧諾哈克筆下,小王子早在聖修伯里認知這個人物前即存在,也一路跟隨著聖修伯里,不管他是否早已離開小王子的星球:「已有好長一段時間,他都沒再想起小王子。……他微微一笑,隨即吃了一驚:小王子,他筆下的人物,秘密的分身,而現在的自己竟酷似小王子的一張圖畫。然而,畫上那個四處旅行的小孩,躺在草地上,卻流淚哭泣著。(p.61)」 聖修伯里生命的最後時刻,終究會思索些什麼。或許是世間瑣事:「給疏遠了的兩個女人留下什麼遺產呢?其中一個將得到一隻纖維製的行李箱,剩下一點點錢就留給另一個吧。(p.72)」這裡「纖維製的」是什麼呢?我不免皺了眉頭,覺得譯文有點不知所云。看到譯者的名字和翻譯作品,想起張娟芬在6月20日聯合報讀書人的 《反骨──法國第一女律師的故事》書評 提到她的翻譯讓人看不懂。姑且不提譯文,這小段難免讓我覺得小王子雖然一心愛著那朵高傲的玫瑰,但他正是那朵玫瑰啊!也就是說,小王子其實也是有自私、黑暗的一面,只是聖修伯里呈現的方式,是那麼憂傷、惹人憐又與世疏離,那令許多人想起了自己的內在。或許這正是耿一偉所說:「《小王子》這本著作正是

Gmail有什麼了不起?

前幾週即看到Gmail的消息,也風聞有人下高價獲得這個帳號,然後是Yahoo!信箱也加大,各處紛紛張貼如何擴充信箱的文章。 我一直都處於霧水之中。雖有Yahoo!帳號,但沒用到信箱。雖曾按圖索驥,但沒找到「基本資料」,也就做罷。每次進那個信箱,都是按「清空」,然後離開。 而且也沒必要用到一大堆免費信箱,光帳號我就快記不住了,因為每次debby這種菜市場帳號一定很快就被搶走,所以我都要試好久才能找到一個不受人關愛的帳號。 我最關心的,Gmail除了免費、容量大,還 有什麼了不起 ? 前幾天進入blogger增加日誌,看到已經出現很久的「Want Gmail?」就點下去,弄了弄,就新增一個帳號。當然還是沒申請到debby,因為要六個字元,也沒申請到debbychen,我太慢了。 今天收到兩個邀請,於是開始瞭解成為Gmail user有什麼了不起。在網路上看到一個邀請還可以賣到三、四百的討論,覺得很不可思議。難道我得來太容易,一點感覺都沒有。對著自己的帳號管理區看半天,沒看到哪裡可以發邀請的,更不明白為何有人說邀請發不完(會被罰什麼嗎,還是好康分享心態)?總之,就是一頭霧水啊。 以下是閒扯淡的MSN紀錄: 黛比 說:為何大家覺得Gamil很了不起? tumi說: 因為可以成為早期的 tester 很厲害吧 黛比說: 喔,那麼無聊的理由啊 (瞌睡臉) tumi說:所以說學姊不是 programmer 阿 黛比說:(咬牙切齒臉) tumi-說:/ /逃 tumi 說:(我也不是 programmer 這樣可以吧) tumi說:(不過我覺得 programmer 這樣想很能理解阿 ) 黛比說:why? tumi說:權限吧 黛比說:也沒啥權限啊,寄信而已 tumi說:電腦系統中的權限是很分明的 黛比說:難道programmer都是權力狂? tumi 說:某些角色就是有特定的 privilege tumi 說:對啊。當個系統的 user 多遜啊。 黛比說:所以的確是某種權力狂。 tumi 說:拿到一個 root 就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 黛比說:當user被侵入隱私,才叫遜。 tumi 說:對啊。當 root 就可以多一些 privilege,可以防止自己不被入侵啦。就不用像遜遜的 user 坐

羅馬復活記(五)在古羅馬遺跡中閱讀的女性旅人

在離羅馬競技場不到十分鐘腳程的古羅馬廢墟(Foro Romano)時,因為復活節假日的關係,遊客非常多。路也不好走,不是石子就是泥土地,可辛苦了坐\推輪椅或娃娃車的人。但是義大利人現在的婦女平均生育率只有1.2,跟台灣一樣,都非常低,因此他們對小孩寶貝地不得了,就算辛苦,也要帶小娃娃出門。而且這跟托育有相當關係,不過對這方面沒研究。總不能把幼兒留在家,不知道這樣在義大利算不算犯法,在美國就算犯法。前不久有個小孩遭到鄰居還什麼熟人殺死,成了好幾天義大利媒體的熱門新聞。這種情形對我們來說,有點難以想像,因為在台灣這種新聞只會上社會版,還未必是社會版頭條呢,除非虐殺的方式非常恐怖尤其最近一年社會新聞老是偏向更極端的煽色腥口味。可見社會關注和新聞價值不一樣。 我們意外地在一個神廟前看到一群日本人,應該是個旅行團吧。我不免大吃一驚,這地方因為要走,而且要好好看的話,所花的時間不短,台灣旅行團多半不會走得很仔細,頂多在競技場晃一晃就離開。而日本團竟然走來了!W聽了就笑說:「台灣人就是不專業又不敬業,旅行團也一樣。」唉,看來的確如此啊。日本人在旅遊上下的功夫,不管是旅遊書或旅行團,都比台灣人強太多。O看了那個神廟的一角,跟我說很像某種食物(這下忘了)。他先前在一處遺跡看到一塊大石頭,跟我說很像tiramisu。看來他有點餓昏了? 如何辨識另一個旅人的來路?看對方手中的旅遊書吧。 羅馬這個觀光大城市,有各種語言版本的觀光指南,於是從「羅馬」怎麼拼的,就可以大概猜想那是哪些國家來的人,畢竟當地的白人旅客還是佔多數,黃種人的話,我們則從穿著特徵就可以分辨。「Rome」是英文或法文或荷蘭文,「Roma」是義大利文或西班牙文或波蘭文,「Rom」則是德文。 通往神廟的路上,我意外地看到一個白人女性坐在路旁看旅遊書,神情專注,絲毫不受熙來攘往的行人影響。從她那本「Rom」旅遊書猜想她是哪國人,當時還不知道「Rom」是德文。 前不久,在一本書名類似「一萬個為什麼」的童書上,看到「義大利(還是羅馬?)是個大博物館」,頗類似紐西蘭是「活的地理教室」的說法。那條目說,義大利(或羅馬)到處都是古蹟,不用門票進入,所以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博物館。我心想,騙人啊,到處都要收門票啊,很貴呢,都要好幾百新台幣,就連上廁所都要錢(約20~30台幣左右)。古

公式化的男性羅曼史——《自由之丘上的春樹》+《一個人不止愛一個人》

「你要的女人,可分為兩個類型:第一,你要那些千依百順、小鳥依人的女人,滿足你的大男人心態;第二,你要那些難以觸摸的女人,最好是你的親戚朋友想也想不到你會搭上的,來證明你也懂得一點愛情。」——梁望峰《一個人不止愛一個人》 p.140 看了第二本梁望峰的小說《自由之丘上的春樹》,我開始發現他的小說有某種公式:男主角總是和母親關係不好,但出身背景還不差,不管怎麼樣,養活自己和花錢約會都不是問題。若不是男主角花心,就是他有個花心的朋友,總之故事裡少不掉一個花心的男人。男主角的愛情得來向來都很容易,即使大男人又自私、不夠成熟,還是會碰到一個心智成熟又有個性的女人,中間總是因為另一個女人而分手,但最後還是發現真愛是個性女(簡直就是難以想像的好運)。LU對這種情節感到不屑:「真是超蠢的!」 因此我還是認為他寫的都是男性羅曼史。既然女性羅曼史是滿足女性對愛情的想像,因此故事有與現實不合的情節,好比男女階級懸殊,仍愛得死去活來,不顧一切地在一起;男主角不管多大男人,還是會臣服在女主角裙下等等。所以,梁望峰這類「想像」、「渴望」男主角到處留情,但最後仍有一個忠貞女子經歷大風大浪後,願意和他相守的愛情故事,是滿足男性對愛情想像的羅曼史。那麼,對女性讀者來說,也就是對男人幻滅的殘酷小說囉?書摺是這麼認為的:「梁望峰…放棄一批相信『愛情最強』的讀者,寫出令他們對男人憧憬幻滅的小說」。對我來說卻是「可以丟掉的垃圾!」如果小說可以強大到建構讀者的認知,那也給我本有水準一點的小說,而不是這種通俗到不行的小說。 「我們在十字頭的年紀,對處女都有種莫名其妙的渴求,就像要趕在別人之前觀看電影優先場般,但那並不代表是一件絕對的好事;反而,有機會觀賞這些優先場,多數也有附帶條件……總之,你得到了一些,你也一定會被剝削一些。根本沒什麼是不需要成本的。對於處女之身,男人一生至少想擁有一次,但也只有十多歲時才會不顧一切後果想得到,因為我們還未意識要對對方負責任這回事;但你年紀漸大,大約踏入二十字頭開始,你知道自己要負上如引爆核彈般的責任,你就想推卸責任了。(一個人不止愛一個人p.245)」不知道這段文字可以為多少男性代言?從一些案例來看,未必每個男人都是這麼想,至少有五成男性不是這麼想的吧。 「對某些人來說,有沒有在對方身上留下痕跡,可能真的無關痛癢吧

[short cuts]在羅馬探訪春天的梧桐樹(二)

在羅馬散步,一定要去台伯河畔! 我們來的正是時候,四月的台伯河畔,真是宜人。兩旁的梧桐樹正青綠,緩步走過,感覺特別愜意,這才是度假的心情啊! 梧桐樹上結著黑色的小果子,我一路尋找,想找個來踩踩看。看看是不是和木棉花一樣會滑腳。L聽了一言不發,一會就拿來一個像黑色毛毛球的果實給我。一撥開,有點像浦公英,飛了。剩下的我就丟在地上,踩過去,嗯,軟軟的,並不會滑腳。 我提及印象中,上海一些租界有梧桐樹。畫家說,中國就有梧桐樹,但是法國梧桐比較有名。至於那個地方比較早有梧桐樹,就不確定了。改天再查查看。 另一個軟軟的東西在台伯河畔也很著名,就是狗屎。這裡也是遛狗的好地方,但好在我們來得早,可能遛狗的人們還沒起床吧,並沒看到狗黃金,只有一地的落葉,挺浪漫的。我們倒是在羅馬市區看到馬糞,馬雖是草食性動物,但牠的排泄物真是臭不可言,讓人遠遠就走避。 經過一座橋,看見對面的 建築物 真美,趕緊舉起相機連同梧桐樹一起拍下。建築物頂上的裝飾,和艾曼紐二世紀念堂頭上的有幾分相似。但我不知道這座建築物為何,會是天使城嗎?

[short cuts]在羅馬探訪春天(一)

四月時節,台灣人多往日韓賞櫻去了。 忙碌的我,沒空就近上陽明山就近觀賞台北的春天,我倒是在羅馬看到歐洲的春天。 在羅馬競技場旁的羅馬古蹟區,看到 一樹桃紅色的花 ,在接近艾曼紐二世紀念堂時,則看到一叢叢紫花。 不太認得植物的我,和友伴猜想這是不是桃花呢? 這是我在羅馬看到的春天景象之一。

羅馬復活記(四)Are You Chinese?

雖然才吃完三球冰淇淋不久(據說只有十分鐘),但是看到自稱有美食鼻的O在前頭拐進一家冰淇淋店,我趕緊跟著衝進去,看起來比先前那家棒多了,立刻說我要買三球。M因此說我太誇張了,我一點都不以為意,義大利冰淇淋那麼好吃,當然要把握機會啦,可不是天天都有機會經過冰淇淋店的,更不是天天都適合吃冰淇淋的,就像後來在米蘭時,一球都沒吃到;在翡冷翠時,則因為天氣太冷,邊吃邊咳嗽。櫃臺後面那個黑頭髮、黃皮膚,有著東方臉孔的服務生看我一個人衝進去,不像日本人總是呼朋引伴地,於是開口問我:「Are you Chinese?」「Yes!」我沒有遲疑。其實還滿高興的,終於沒被誤認是日本人了。稍後問她同樣的問題,她也說是,我問她是留學生嗎?她說不是,家就住在羅馬。啊,那九成是溫州移民了。但我忙著在五顏六色的冰淇淋裡挑我要吃的,沒多問其它。我看著喜歡的顏色亂指一通,問那是什麼,因為那家不像一些冰淇淋店,怕客人不知道是什麼口味,會貼心地在上面放水果標示。她看到我點到無糖低脂口味,跟我說不要吃那個,「那是減肥的人吃的!」還好,因此選了三個不錯的口味。這是我在羅馬第一次和中國人相遇。 在羅馬的最後一天中午,我們再度出現在西班牙廣場附近。走進一家餐館後,赫然發現裡頭有一男一女兩個中國服務生。那個女服務生幫我們點菜時問我們:「你們從中國哪省來的?」我正在思索這個問題要怎麼回答時,已經有幾個人開口:「台灣!」呃,有人是香港耶。還好在座沒有那種台灣至上論的激進份子,不然可要吵起來了,說我們不愛台灣。我真不想如此敏感,但台灣的氛圍有時真讓人不允許政治神經大條啊。我們反問她從哪來,她說是「你們的對面。」「福建?」「浙江!」有幾個人一頭霧水,浙江是在台灣對面嗎。不用說,九成九是溫州人啦。 這家餐館讓我們很不愉快。L一吃她的麵,不高興馬上寫在臉上:「做得好不用心!」我先前嚷著一定要在義大利吃到方餃,雖然這家沒有,但是有另一種餃子。端上來一看,我們都覺得長得像蛋包飯:外頭是一張麵皮,裡頭包著豆子餡。這盤麵沒讓我吃飽,也不覺得特別可口,但是花了台幣四百多,真是昂貴。L看了帳單,說他們很過份,服務費要台幣一千兩百多,麵包要八百多。但是麵包在餐館根本不用錢,服務費又太貴了,竟然把我們當「呆胞」,真可惡。L因此帶著一張臭臉和我們走出那家餐館。我不明白她在義大利留學期間碰過什麼事,每次碰到黑店或有

非洲菫開花了!

大姐下午突然跟我說:「花開了,妳知道嗎?」咦,開了?趕緊跑去看。去年八月底 在防空演習 時種的非洲菫,居然開花了! 那時一口氣種了五盆,但是發展不均勻,開花的那盆從一開始就長得最快也最好,有盆一直到這一個多月,才陸續長出第三片、第四片葉子,讓我納悶它怎麼了? 大姐的非洲菫則在窗台的另一端不斷開花,尤其是冬天時,各色的花都有,讓我好羨慕! 很開心地把花放到桌上時,不小心把當初移植的母葉碰斷了,還好那片葉子發黃了。據說花也有情緒,它可能很氣我,待會應該去道歉一下。受到關愛的花,才會越開越美,甚至就像 《發現台灣花精》 作者的太太說的,還會唱歌呢! 不到一年就開花,我感到心滿意足,這是第一次種花這麼快就有成果的。或許就如大姐所說,非洲菫嬌生慣養,因此被我們養在冷氣房,又在窗邊有陽光,所以長得不錯。至少,比以前辦公室窗邊的那幾盆非洲菫看來好。當然,養得更好的人多的是,上回看到診所的非洲菫葉子有我的巴掌大,嚇了我一跳。 各位花姊妹,請繼續加油!

看了心會變冷—冷山

一看到片頭是妮可基嫚敘述等待的心情,我暗叫不妙,看錯片子了!我一點都不想看一部女性等待男性的電影。雖然《冷山》小說很有名,但是若等待成了故事重要的成分,我就沒興趣了。向來對女等男那種被動、苦守的故事興趣缺缺,就好比一看到《未婚妻的漫長等待》這樣的書名足以引起我強大的反感,而拒絕看它。印象中好像沒看過什麼男性苦候女性的故事,頂多在報紙社會版看到演變成畸戀的可怕癡漢。 電影從倒敘的故事進入戰場。一時之間,我突然想起吳爾芙《達洛威夫人》裡那個戰後發生的砲彈驚嚇症候群的軍人。前不久在一本書看到對這類心理創傷疾病的描述,但一時忘了。電影的砲聲隆隆及屍體遍野中,多少能感受那種淒創的氛圍,因此對男主角選擇逃兵,也就不意外了。 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感支撐他們在那種情況下為對方堅守?逃亡過程中,也有誘惑。而待在故鄉的女人,面臨父親驟逝、收入斷絕,同樣脆弱。如同兩人的信中所述,上戰場前,他們也才初相識,相處的機會並不多。唯一解釋的是,電影中的男主角是那種窮鄉僻壤看來最稱頭的人,女主角亦然。或許在小說裡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但在電影裡,他們的四周好像沒有足以讓對方看上眼的,更別說男主角在逃亡過程中碰到的風騷女人,或女主角苦苦等候時,碰到的鄉野流氓,都不是適合的對象。 這電影真正讓我難受的是結尾。三年多的等候,換來一夜情,然後是更長、更寂寞的守候。不免想起布萊德彼特演的「真愛一世情Legends Of The Fall」,我至今不懂那部片跟真愛有什麼關係(中文片名真是亂取一通、陳腔濫調)?誰對誰是真愛呢?三兄弟的老么帶回未婚妻,因為長久相處,因此老么在戰場上死後,未婚妻理所當然地投入最放蕩不羈的二哥懷抱,不幸浪子終究是浪子,被拋棄的女人只得嫁給大哥(生活圈太狹窄了),但她還是對浪子不能忘情,尤其因為不能生育,看到後來二哥一家和樂融融,只能獨自在醋海翻騰。這真是不討人喜歡的故事,我既沒辦法同情那個自憐自艾的女人,更無法欣賞那個自私的浪子。冷山結尾雖不是自怨自艾,看似有了一線希望,但其實那種故事對女人來說,都很殘酷。 我隨口問了W,到底那個比較可憐?是沒有生育能力,看到心愛的男人就在眼前,自己卻嫁給另一個男人,也不可能為所愛的人生孩子的那個女人,還是苦候多時,和愛人一夜溫存之後,愛人即使死了,卻留下遺腹子,當作一輩子回憶的女人比較慘?

看過即可丟的一次性旅遊書

「究竟為什麼要出這本書?」、「有多少人會買這本書?」拿著《 Between 22℃~24℃——希臘,阿波羅遺落在愛琴海上的鑽石 》我大惑不解。 在羅馬的電聯車上,我和去連續去義大利十幾年,足跡行遍全球的O談論旅遊書。即使他小有名氣,出道八年來,也只出過兩本和旅遊有關的書,而且不是那種流水帳的,而是主題式的。得知他每次出國,一天至少拍到三捲,用的是Contax G2,而不是數位相機,不免吒舌:好傷本啊!但是要做出有高品質的彩圖書,是不適合用數位相機拍的。上回和一年出一本豪華彩圖書的P閒聊,她說自己從很久以前就開始學攝影,花了不少錢買器材、試效果,在各種專業上很努力地深入,文字和圖片都要達到相當水準,把書做成藝術品,所出的書絕對不是市面上那種隨隨便便的書可以相比的,她很自豪地說:「我的讀者都不會去看其它的書!」而且她對同樣出彩色旅遊書的張耀也很不屑,哈哈。 O提到有人去一趟希臘,就可以出一本書,不免皺眉頭。並且說,像他要出書的話,多半是從一大堆照片裡頂多挑個一成來用,像那些倉促成軍的旅遊書,看來都用到八九成了。這倒不假,《Between 22℃~24℃》的52頁竟然有張鏡頭晃動到的照片,讓我難以理解,不知道出版社、編輯和作者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品管如此不嚴,竟然連模糊的照片都挑進來了?而且一看就知道是用數位相機拍的。 從前看到大塊出的書,多半認為品質有一定水準,但近來幾個例子,讓我越來越失望。從愛琴海到羊肉爐,再到22℃~24℃,即使前兩者在市場上成功,但品質實在讓人不敢領教。既然出了愛琴海,為何還要出《Between 22℃~24℃》呢?同樣都是拍藍與白的景色,看多了,也就千篇一律,貓和狗的圖片,也不是多稀奇,那些其實都是當地景色美,而不是攝影本身好。至於文字,少到很難給人什麼印象,更談不上資訊,完全不可以拿來當作旅遊書,只能當作誘發旅遊的念頭。但這念頭,主動權在自己,對於喜歡旅遊的人,很多書都可以成為啟動器,不必非此書不可。那麼,出這本書的原因是??? 如果把旅遊書當作一個人去過某地的畢業紀念冊,變成一些人的運氣作品,那對其它讀者來說,嫌太過輕率,也是打壞市場的作法。在出書如此氾濫的時代,這種書徒然讓人覺得許多旅遊書只有一次性的價值,看過即可丟。

得了暴肥症的廣告信

電腦右下角顯示有新信件,移到信箱一看,標題赫然是「聽朋友說你得了暴肥症」,二話不說,馬上刪掉。這當然是廣告信,不知為何,最近的廣告信都得了暴肥症,不但數量變多,而且肥到都沒什麼禮貌。我隔壁胖到走路地板都會震動的同事聽到,笑得有點怪,大概怕自己收到那樣的信吧。 現在收到的英文信件,一看到是「Re:」開頭,一律刪掉,因為99%都是病毒。有天因此差點誤刪一封重要信件。我還是下意識地跟email說:「請說中文」:b 至於廣告信,標題多半都很無俚頭,好處是,標題看過即忘,更不想打開看內容。至於那些「聽說你欠錢」、「聽說你得了暴肥症」、「聽說你沒工作」等的廣告信,讓人不免覺得侵犯別人隱私、管太多、沒禮貌。就算我知道有朋友得了暴肥症、欠錢或沒工作,也不會那麼不識相地寫這種email,甚至在標題就寫了這麼句話。 那些想用廣告信賺錢的人,想利用人性弱點達到訴求,但卻讓我覺得缺乏sense,而且討人厭。

瘋子磁鐵

「瘋子磁鐵」,這是我主管創的詞。有回看到她拿著幾封瘋子寄來的黑函撕了丟到垃圾桶,皺著眉頭就這麼說了這個詞。說到那黑函,大概隔週或半個月都會見到一次。有回我好奇拿來一看,都是不堪入目的髒話,沒說什麼要點,就只是下流地罵人而已。我說:「這已經構成人身攻擊或騷擾了,可以提出告訴。」「我哪有空理他!」瘋子信可不是人人有獎,大抵是高層主管才會接到。據說以前數量更多,寫這種黑函的瘋子更多,大概是我主管現在比較少拋頭露面,所以持之不懈的瘋子也少了。 這些瘋子當然是某種失敗者,擁有某種難以化解的心結,跟自己過不去。而且長年陷在某種重複罵人的自我混亂裡,毫無長進。 或許是被傳染,我發現我也出現瘋子磁鐵的徵兆,都拜blog所賜。如果有人要就我寫了什麼,就事論事提出他的完整觀點來討論,我也願意花點時間來回應,儘管經常處於過度勞累的狀態(尤其是這段時間),未必能記憶曾經有過的全部想法。但是瘋子往往一出現就劈頭亂罵,進行人身攻擊,甚至連 blog配色 這種都要批評,讓人覺得真是莫名其妙(而且這篇文章是多久以前的呀!下次要回應請早,省得有些事情改變了)。喂,如果我說我對某種鞋子沒興趣,或者討厭,那是我的喜好,你要穿那種鞋子,是你的事、是你的自由,我當然有我表達意見的自由,你有什麼好把自己連同到被我批評或討厭的鞋子上,然後衝過來咒罵我?更何況,這種事根本沒什麼好討論的,難道我討厭那種鞋子,有人就不穿了嗎?若我因此影響了某些人,那是他們的事,也與我無涉,畢竟是個人意願問題,我不可能強迫誰如何。以及,我早就寫過對各式物品的看法,瘋子緊咬非常片段的某句話來亂罵一通,真是毫無道理。瘋子若有能力,應該在自己的地盤發表他的高見,不需要污染我的網路記事本。(我對網路持續的 紀錄 在此,不過並不完整,尚未把全部舊文統整於此。) 另外,我的blog寫的是我在特定時間針對特定人事物所記錄的片段想法,自始至終都不是一個完整的論述,更不是無懈可擊,當然有許多可以被挑毛病的漏洞,我之所以不在意,是因為我只記我需要知道或需要記下的東西,然後忘掉,等需要再查。若我要保持一個難以批評的狀況,就不會這麼寫了,會更嚴謹地寫成一個類論文的形式。我把blog當作 遠端記事本 ,讓我在連上網路的時候,可以找到我曾經記錄的東西,以備不時之需,如果其它人也用的到,那更好。至於其它人要怎麼對待他們的blog,不關我的事,即使

脊椎變形圖

以前在圓環等公車時,旁邊有家小醫院,玻璃窗上貼有各種疾病的圖片,雖說有些怪恐怖的,好比感染一些皮膚疾病的樣子。但年紀小、不懂事的我們,經常跑過去看,嚇到就跑走。後來想想,會不會那是小醫院以恐嚇達到顧客上門的效果,於是故意貼出那些圖片? 為了瞭解脊椎變形的護理,也為了自我警惕,於是搜尋相關圖片,沒想到,讓我差點從椅子上跳起來…… 驚恐之餘,只能提醒自己:注意姿勢正確、多喝牛奶補充鈣質、多運動、曬太陽……

找到幸福的方法—《傻瓜的幸福與智慧》和《幸福的理由》

小時候,看《小故事大啟示》和《伊索寓言》,除了看故事,也會看後面的寓意說明,剛開始不太能準確抓到中心主旨,看多就明白了。長大之後,或許還是會需要類似的讀物,引領我們解讀這個世界、理解人生,這幾天看完《 傻瓜的幸福與智慧 》和《 幸福的理由 》,正是給成人看的寓言故事。 尤杜洛斯基在《傻瓜的幸福與智慧》說故事的方式和內容,常讓我想起奧修,充滿出乎意料的情節和啟示,而且裡面同樣常出現蘇菲教、印度教和佛教,比較特別的,大概是有一些中國人的故事,只是我很難認出它們的原型是哪些故事。不過,明白了故事就會歡喜。那種歡喜是經由瞭解,而回到自己內心的歡喜。「由於我在童年時代沒有得到必要的愛與關注,便時時刻刻想從他人身上找到這份感覺,也因此成天想吸引人的目光要不就是傷害人。然而當我傷人之際,卻也有不少受虐狂圍繞在我身邊,享受著我的憤怒與怨恨。(p.11)」如果一個人可以寫出這麼一段,他勢必已經走出來了。在我讀這些哲理書時,往往會驚嘆,噯,說得真好,人間事就是這麼一回事啊,即使說出來好像很簡單,體察卻不是那麼容易的,更何況是發覺自己的問題。 《傻瓜的幸福與智慧》呈現的方式很像伊索寓言,一則故事後,必有一則說理。不過,對我來說,這本書比當年看伊索寓言時,感受到的豐富許多。或許是尤杜洛斯基的故事,或許是我這些年的經歷,使得我的人生不復童年的輕盈自在。有些短短的話,就足以讓我反芻良久:「有些真理其實是已經沒有鴨肉的湯汁(p.93)」、「許多情況下,最好是以『噗嘶』來回答,要模稜兩可,不要讓理智封閉了自己『(p.123)』、「他教導你的時候,你吸收他的學問,就等於在磨亮你的牆面(p.198)」。 尤杜洛斯基還有一個很像奧修的地方,這本書集合各種宗教的故事,他在最後也表示希望猶太人、基督徒和回教徒有天能夠懂得分享,和樂相處。而奧修的學說同樣也是集合各種宗教的。 * * * 看到《幸福的理由》書封時,馬上認出那個譯者是前不久讓我很喜歡的《春去春又來》譯者,這本當然原是韓文書。這點讓我難免有點既喜又憂。從年初在台北國際書展看到韓國的書製作程度超過台灣不少,除了希望台灣出版商引進更多韓版書,讓台灣人見識一下我們曾以為比不過台灣的韓國,連出版都可能比我們強,另一方面也希望台

旅行小蟲不停地抓搔

今天的辦公室非常特別,因為有三個同事分別從巴里島、日本北海道和韓國玩耍回來,於是我先吃了韓國泡菜辣海苔,雖然吃到舌頭好像著火了,本來就愛吃海苔的我,還是吃了好幾片。然後吃了日本蛋糕,有三種口味,包裝真精緻,過度包裝挺不環保的就是了。還收到一個紫色的薰衣草安眠袋,而且有大頭貓圖案!讓我看著「Made in Japan」字樣大喊「原產日本的大頭貓耶」!最後吃了有點腥的巴里島蝦餅,吃了一片就不吃了,這玩意連我去巴里島的時候都沒想吃,其它人則說很純,不像台灣製的有摻水。還有一堆糖果,包括韓國人蔘糖和巴里島咖啡糖,眾人對後者讚不絕口,我倒覺得人蔘乳糖比較合我的胃口。 這三位都是跟團。從北海道回來的問去巴里島的玩得如何,兩人仍處於興奮狀態中,嚷著明年還要去一次,讓我發現,這辦公室又多一個巴里島迷了!此處已經有一個人三不五時就往巴里島跑,足以讓人對巴里島除魅化,宇說:「讓我都對巴里島都沒興趣了」。從韓國回來的,前不久跟我差不多同時去東歐玩,她說:「旅行會上癮!回來之後,就還想再出去!」其它人馬上逼問她又要去哪,我則在一旁充滿同感地點點頭,只是我的假啊,我的荷包啊…… 接到連續同學十年的老同學消息,說要嫁給埃及和法國混血的加拿大人,所以就要移居到遙遠的大西洋那端,讓我充滿羨慕地看著email,心想,用這種方式出國去玩也不錯,哈。可是我還沒瘋狂到那種地步,不會為了夢想放棄原則。為了出國而嫁人,這聽來比較像中國等地會發生的故事,前不久才在嚴歌苓的最新小說《 密語者 》裡看到一則靠嫁給不愛的美國人離開中國,先前婚姻則偷偷中止的荒謬故事。 晚上翻讀最新一期的網路與書《 去玩吧!Have Fun 》,其中〈玩樂溫度計〉真是不準,我測到「閒到不型」,有沒有搞錯!其它的旅遊文章則不斷誘發我所豢養的內心旅行小蟲不斷地抓搔著,啃食著我。李欣頻〈旅行的觸媒〉提到會起旅行疹的物品之一赫然是:「一則威尼斯就要沈到海底的新聞」,讓我看了大驚:沒錯!當我還是十幾歲少女的時候,在電視上看到那則新聞,即發誓出國一定要先去威尼斯,以免陸沈了就看不到。後來果然如願,而且在我前不久去義大利前,又看到一則義大利每年都在陸沈的消息,更加深我就算破產也要去的決心(所以就破產了)…… 最近在排新的工作計畫,赫然發現未來半年有到台灣其它縣市出差的計畫,在旅遊小蟲騷動

奇幻羅曼史—魔幻之海

看了開頭,不由得猜測,這又是一個灰姑娘變形版本的故事嗎?在結束《魔幻玩具舖》的閱讀幾小時之後,同樣看到一個十五歲少女的故事,而且都面臨喪親之痛。麥奇莉普的《 魔幻之海 》開頭,則有那麼一點離世的味道,這味道重複出現在她的故事裡,好比《女巫與幻獸》、「御謎士」三部曲裡。 王子很快地現身在女主角面前,因為他也預備隨時退場。讓我不免把麥奇莉普的小說當作一種我能接受、認同的羅曼史來看:女主角具有女性意識、不柔弱、不是靠美艷臉孔魔鬼身材吸引人的那一型、沒有荒謬的被拯救情節(還反過來拯救王子)、沒有噁心的床戲(這本絕對是普遍級的)、更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灑狗血結尾(通常都會付出一些代價)。況且,奇幻小說本來就是逸出現實之外,和刻板印象的羅曼史有異曲同工之妙,恰好滿足我熱愛故事的心靈,也符合我隨著年紀,不再需要童話,但仍喜歡故事的需求。連英文版封面都很羅曼史夢幻味。 雖然年紀輕,且處在窮鄉僻壤的漁村,但女主角小螺可真早熟,父親出海捕魚而一去不返,她注意到母親的心神也好似從此被帶走,這造成她內心的創痛,因此逃家、獨自居住,甚於錯失青春期會對身材、外貌的注意,直到同伴嘲笑,她才梳理邋遢的外表和頭髮。對大海下咒更是她內心創痛的一種表現,沒想到誤打誤撞,引發一連串事件,讓她被兩個王子和一個魔法師愛上,因禍得福,儘管她未必認知這是一種福,只在第一個愛情種子發芽時,體會自己和大海糾葛的情結,讓她成為被王子愛上的幸運女孩。 「如果妳這麼恨海,幹嘛不乾脆離開這兒?」這是同伴問小螺的,麥奇莉普通常不會讓女主角選擇懦弱地一走了之,那是逃避之道,因此小螺勢必留下,不管是仇恨、對抗、迷戀…,或是她最後經由瞭解而選擇的原諒,釋放了自己,也釋放兩個不屬於這\那個世界的年輕人。 《魔幻玩具舖》的女主角梅勒泥付出很多代價才摸索靠近愛情,而小螺在這方面似乎幸運許多。「『她怎麼能愛著他,同時又對他生氣?』小螺迷惑地問。『這是常有的事。』李歐說。他停下腳步,用修長靈敏的手指撿起一顆瑪瑙石,透過它望向太陽。『愛與憤怒如同陸地與海洋,在諸多歧異上卻有交集。』(p.137)」小螺對大海正是既愛又氣。咒語書說:「要找到通往海底之路,必先找到妳心中慾望之路。」小螺透過愛情找到了。小螺不必像梅勒泥那樣接觸變態的人物,儘管兩者都貧困,從有遺憾或怨憾的愛情事件裡,

奇異驚悚的成人童話混合—魔幻玩具舖

乍開書名,我一直以為這是在一個玩具舖裡發生的奇幻故事,由玩具們擔綱演出,好似《木偶奇遇記》+《胡桃鉗》。看了第一章之後,徹徹底底地發現這是一個難以歸類的故事,有那麼一丁點灰姑娘前傳,但又不盡然。 故事一開端,就足以讓許多女性想起少女期探索身體奧妙的過往:「十五歲那年夏天,梅勒泥發現自己的身子是肉做的。哦,我的美洲,我的新大陸。」少女總有對愛情的期待,或許是因為童話故事總以追求結婚開始(不管故事主人翁是否成年,好比睡每人一出生就被談未來的婚事)、以結婚做結束:「梅勒泥吃麵包布丁吃到怕,怕萬一吃太多會變肥沒人愛,到死還是處女。」我忍不住大笑,想起去年看的一部少女小說:《 牛仔褲的夏天 》,其中有接近女版「美國派」的心情,但故事沒「美國派」那麼荒唐可笑,畢竟不是笑鬧劇做基調,而比較想賺人眼淚。 梅勒妮性早熟地令我瞠目結舌:「她仔細研究那件新娘禮服。這麼盛裝打扮只為失去童貞,似乎很奇怪。她想,不知父母婚前有沒有做過愛。」很多人恐怕沒有想到潔白的婚紗與落紅間的對比關連。她的想法,倒讓我想起在某部電影中,提到印度或某中東地區,十歲出頭的新娘被父母強迫嫁出後,眾人圍著新房,聽新娘在初夜發出的慘叫,然後長輩入房,得意洋洋地出示一塊已經沾滿血跡的白布……婚紗還讓我想起,前不久從傑夫的《 慾望熟男日記 》,看到他的美國朋友要娶台灣女孩時,碰上要拍婚紗照,讓他寫下這麼一段:「在美國拍結婚照都是在婚禮舉行後,由比較會攝影的朋友或是找來專業的攝影師,將來參加婚禮的一堆親朋好友與新娘、新郎合拍,成為結婚生活照……最重要一點,美國婚禮的習俗是不能在結婚前看到新娘穿白紗的。一輩子只穿一次的新娘白紗,一輩子最美麗、最幸福表情的新娘,當然要在婚禮時第一次看到才能永難忘懷,但是,現在卻要在婚禮前就穿上白紗禮服、拍結婚照,這……這不是破壞了一輩子的美好回憶嗎?」我想,台灣人從來不計較這些吧,反正從來學這學那,都是選擇性的,就像我永遠不明白為何從小學某一年開始,每到中秋節時很多人都會在公寓樓下或蹲在馬路旁烤肉一樣(美國人雖在自家烤肉,但那是因為有大院子啊,公寓為何也要湊這種熱鬧?)。 幸福的梅勒妮還找到媽媽的結婚禮服進行自己的服裝秀,這也會讓很多人想起還是女孩時多麼渴望穿母親的衣服。只是,梅勒妮的幸福到她把禮服扯壞為止,父母墜機的消息,讓她和弟弟妹妹變成孤兒,好似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