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確是一路走路,在我還沒搞懂是「打的」、「打低」還是「打D」的時候,幾個人就已經上路了。這一走就是兩個多小時。ㄌ第二天抱怨我們這幾個年輕人體力太好。他一度在回程路上慎重地問我,要我全權決定打的還走路,大概覺得我是年紀最小的女生,八成最不耐走。偏偏我回答「走路」。我在回程一度開口說要打的,不是因為走累了,而是那時天空已經飄著雨,我沒帶傘出來。但奶哥或奶弟說快到了,我們只得繼續走回去,好在雨沒繼續下,我不想成為落湯雞。
真正打的是第二天晚上了。雖然他們阻止我一個人打的,但後來還是獨自跑去茶館約會。山本拉開前門,送我上車,先確認司機知不知道我的目的地,他說知道。坐上計程車後,我暗暗疑惑,為什麼司機座位要用透明塑膠板圍起來?感覺真奇怪。而且N城的出租車看來都好舊,屬於我們在台北招計程車時,會把手放下來,等它過去的那種。可在當地,滿街都是舊舊的出租車。這不打緊,要命的是司機不認路!或著假裝不認路。
我根本不知道那個茶館在哪,一路只能看車窗外陌生的風景,心想,這是哪?走這對嗎?一個都不知道,把認路權交給別人,完全棄權。車停下來時,我看了看外面,說:「沒看到那個招牌。是這嗎?」司機說:「往上走就是了。」他說的是從旁邊的階梯上去,讓我下車。結果,走進那家招牌完全不是我被告知的店,當然是錯的!而且正確地方離當地還有一段路。我可真絕望,冷汗直流。身上連台灣的手機都沒帶,聲音開始沙啞了,連個方位都不清楚,可別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城市迷路啊!好在一路問路(真感謝我們說的是同一種語言,要是語言再不通,我就真的完蛋了),終於讓我找到了。路上幾度不知道怎麼過馬路,有時沒看到交通號誌,只得闖馬路,不過當地人都是這麼闖的。精疲力竭走到茶館門口時,ㄊ正在門口打手機給山本,趕緊說我到了。都怪那個遜司機!不但讓人操心,浪費我們的時間,浪費了我的十一塊人民幣,最重要的是破壞我對當地出租車的印象。
這幾天看《台媽在上海》,台媽是這麼說上海的〈Taxi Driver〉:「在我還沒有將地圖研究清楚的時候,我曾經矇矇矓矓的自覺成了冤大頭,繞路,是經常有的事,之後我曉得,上車報過地名就應該緊閉嘴巴,不讓多餘的話語洩漏自己對城市的無知。」我才驚覺當時的我真是無知又輕忽,沒出事真是我的幸運。或許每個城市還是有差異存在,一般人多半認為上海人(含在上海生活的外地人)都太精了,所以台媽的上海出租車經驗,未必是其他城市的樣版。我不知道N城的狀況,也無法得知。出發前,曾在我慣常會看的旅遊板搜尋N城的旅遊資料,可悲的是,一筆都找不到!台灣人熟悉的大陸城市好像就只有上海和深圳似的。大陸的旅遊資訊多半不談這種生活實用資訊,對我們卻十分必要和重要。
ㄊ送我上車時,一樣是開前門。最後一天臨行前,我們早上趕去購物商城採買紀念品,坐在出租車上,我想起那晚的經驗,便問一旁的奶弟:「這裡的人坐計程車是坐前座嗎?」「哪有!」「可我兩次自己打的,當地男人都幫我開前座車門呀。」「因為妳是女生,他們喜歡妳吧!」這是什麼答案?我的顏面神經差點扭曲,疑惑還是沒有得到解答。於是回台北後,每碰到去過大陸的友人,都會問問有沒有人單獨打的是坐前座的,至今得到的回應是跟我一樣疑惑。

兩輛車本來緊跟而行,沒想到後頭的跟丟了。我們的司機很臭屁:「後面的不認路吧!」奶弟還附和:「不認路怎能開出租車呢?」沒想到,真正繞路而且差點(或假裝)找不到我們飯店的,正是這位老兄。原本在後頭的同伴,早就在飯店門口等我們了。那趟車資好像是16、17塊人民幣。
看來我們的外地人模樣,還是讓出租車司機玩了點小動作。下次要是再去,一定要好好地把當地人坐出租車的竅門學起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