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我小兩歲的X從N城發email來祝賀中秋,問我台灣怎麼過中秋,然後說「兩岸只有傳統節日可以相通啦!」我嚇一跳,何以出此言?往回仔細一瞧,我看太快了,原來是「兩岸只有在傳統節日上可以互相祝福啦!」咦,這句話的意思是:1、其他方面都不相同?2、在其他事務上,兩岸抱持不同立場,所以絕不可能給對方祝福?3、……再往下想好像都是負面的,就此打住。那麼,兩岸到底還有什麼是相通\同的?我左思右想,好像就只剩語言,但W說台灣現在越來越多人說閩南語,也想在這方面不一樣了。無論如何,這件事近期不會實現,畢竟要做到表面上的族群多元,以及表示尊重客家和原住民(儘管實際上只是當籌碼),再加上這兩種族群要是講自己的母語,那些愛說閩南語的人哪聽得懂啊?所以國語\普通話至少是兩岸(三地)可通的,我對這件事感到慶幸,至少到大陸時不必花力氣轉換瞭解另一種語言。
其實我連兩岸是否在傳統節日上相通都不太確定。今年端午節前後在兩岸版看到一則報導,提到大陸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不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一回事,尤其是北方的大學生。當下非常疑惑,端午節不是中國人三大節(春節、端午、中秋)嗎?後來想一想,端午節來自楚國詩人屈原,的確是發源自南方,而且很多地方又沒有河可以划龍舟,或者不適合划龍舟,這個節日式微是可能的。台灣倒是因為兩蔣政權延續、強化部分中華傳統,所以我們還過這個節日,而且學生可以放假,上班族可以領獎金,是個重要的節日。七、八月左右,我向從上海回來的ㄑ求證大陸過不過端午節這回事,她說沒什麼印象看到賣粽子,倒是月餅很早就開始賣了。
說到月餅,一到N城飯店,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櫃臺旁邊擺了月餅禮盒,有餅有酒,非常中國味,或說地方味,因為每地的酒不一樣。相形之下,台灣的月餅近年就越來越西式,弄得像麵包一樣,什麼包麻薯的啦、草莓口味啦,甚至有夾冰淇淋的……月餅的外表好像徒具形式。這種改良月餅的始作俑者應該是元祖,但討厭口味單調又油膩的廣式大月餅的我,可是很喜歡元祖雪餅的。當車子在N城做城市遊覽時,我瞥見元祖雪餅的門市,樂得對著窗外大叫:「元祖雪餅!」然後一輛有元祖雪餅(在大陸好像變成「雪?餅」,有個字忘了)廣告的公車從旁邊經過,喊完發現自己像廣告兒童。不知道元祖雪餅在大陸賣的如何,算什麼價位?今年翻開大賣場的月餅價目一看,原來元祖雪餅在平民月餅裡,還算高價的,不過要跟真正上萬元的貴族月餅相...
黛比,青春歲月在台灣度過,前中年期移居美國。 自從成為人母,過去的風花雪月俱成往事雲煙,親職生涯使人忙碌。 現在力求在小孩與個人興趣間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