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讀周芬伶《影子情人》及《浪子駭女》

初識周芬伶的文字,是好多年前的事。讀來就像那種刻板印象中的「中文系公主」所寫的,夢幻與耽溺有餘,生活體驗不足。她在《影子情人》與《浪子駭女》兩書的序也提到:「八○年代的女散文作家,大多出身中文系,一襲白色長裙,一頭長髮,一臉夢幻,走出來一個個恰似倩女幽魂。我也如此形塑我自己……」。

然而,這些年陸續發現她有些改變,但印象不強烈,直到年初有回在人間副刊看到她寫的〈影子情人〉小說連載,大吃一驚,她的文字何時變得如此冷靜且刻畫深刻?而且題材新穎,隱隱描寫執政黨「童子軍」紅人與一位女同志的交往,說故事的功力和直指人性的暗微,也比以往深厚許多。不久之後,我又陸續在聯合副刊、自由副刊看到〈影子○□〉等不同小說,便到處追逐著各大副刊看她這一系列的小說。後來看到消息說九月要出書,便鬆了一口氣,決定暫時停止如此吃力的動作,畢竟我本來就只看三大報副刊(當然不包括五月才創刊,半年後仍在推廣期的某水果報),頂多瞄一下中央副刊,如果登到中華日報去,那些報紙我不知道有沒有網路版,而報紙的版型很差,我不愛看,因此看書可以一口氣把所有故事看完,何樂不為?

影子情人》沒讓我失望。只是書中的次序跟當初我的閱讀次序有些不同,但我還是從頭看起,瞭解這幾代女人的恩怨糾葛。其實最令我驚嘆的還是周芬伶的自序,周寫她對小說的癡迷,以致於有錯誤的婚姻和感情,讓她遭受家暴,除了不忍足睹,也忍不住掩卷嘆息:多少女人夢想另一半是個有才華的人,但到頭來卻是如此的下場。這恐怕不只是上個世代女人的想法,就連比我年輕的女生,也可能會這麼期盼(我好像在什麼刊物上看過類似的宣言)。但實情是,有才華的男性太少,而在這些有才華的男性當中,多半恃才傲物,儘管斤兩未必夠,若要再加上人品,那麼可算得上稱頭的無幾。其實兩性關係應該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若有一方在某方面多一點才幹,因此讓另一方在剛開始崇拜他,但日子久了之後,那些磨人的壞脾性跑出來,是沒有人可以忍受的。更何況,周芬伶的丈夫和情人對她是那般的苛刻、不體貼,不會因為兩人都在寫作而多一點寬容或有一起努力的心態,偏偏周芬伶的文學成就還比她前夫高,傳統相信男尊女卑的男人,更覺得有氣難出。至於找到志趣相投的另一半,那真是難上加難,伯樂相千里馬從不是易事,更何況想找能力能匹敵的人,要求自己向來是比要求別人容易的。周芬伶的遭遇,《浪子駭女》有更進一步的細節,這本散文式小說,更加貼近她的個人生命,儘管小說有些部分未必是真實。這兩本書該是合著看的,才會發現其中有相映之處,未必是相映成趣。

人生的恩賜與文字的行雲流水可能是兩回事。不只周芬伶,很多作家都這麼體驗過。可能人生低潮時,卻是文思泉湧期;而文字枯竭時,卻可能是人生得意時。花無百日紅,或許就是這種道理吧,人事總有幾分遺憾,沒有人可以全有,也沒有人是全無的。

不只文字,周芬伶體驗到情慾的需求,也是兩人關係的蹺翹版。〈影子妻子〉:「很多人拙於表達自己,……語言文字不但不能成為橋樑,反而構成一道牆。最糟糕的是將語言文字的障礙,轉移到肉體的溝通,而大多數人的肉體溝通都是障礙重重,只有更加令人挫敗。……如果慾求相差懸殊,只有分手一途。奇怪的是色魔偏偏喜歡貞女,烈女敗給流氓」。或許因為這種失衡,〈浪子駭雲〉中,那個在異性戀婚姻和愛情上受挫的「我」,最後尋求的是同性伴侶,以求從異性戀的困境中解脫。性傾向是否固定,或者,可隨心智改變?我突然迷惑了。

〈影子同志〉寫到左統和左獨的女性,讓我好生驚訝。對於台灣左派來說,左統是從來都不為時局所容,國民黨時代,他們因「左」而下獄,民進黨時代,他們再因「統」而被打壓,他們是台灣政治社會中最弱勢的一群。(九陽說:「文革死那麼多人,你們對中國仍有信心嗎?」九十九號說:「那只是過程,我相信中國團結才有希望,我們真正的敵人是美帝。」九陽說:「你們是狂熱的民族主義者,愛國主義者?」九十九號說:「我們是和平主義者,我們都經過戰爭,那才是人間煉獄。」)閱讀九十九號的遭遇,我想起了很多故事,好比曾經內心嚮往左派理想而到了中國大陸的作家陳若曦,最終仍是理想破滅,逃往美國。學中文的周芬伶能帶到這個環節,我不由得對她這幾年的遭遇感到同情與敬佩,敬佩她從龐大的苦難中,淬礪出文學成就,讓人可以從這麼好讀的故事,去體察左統份子的永遠「不合時宜」。

而〈妹妹向左轉〉寫到新一代女性念了馬克思(我堅持要用這個「思」才對)理論後,到了大陸,才發現與該地完全不合的遭遇,讀來真是入木三分:「他每咯一次痰,ms馬克斯的肩膀就跳動一下。……那一年,柴玲和封從德解除婚約。

有點巧的是,許多人猜測〈影子情人〉中的阿國在真實生活中的指涉人物,前天結婚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基因檢測發現我的配偶是我表親

前不久看到一個 新聞 ,一對目前結婚十七年、有3個小孩的夫妻,在結婚十年時做了基因檢測後,才知道他們是表兄妹。我後來再查一下,發現這種狀況並 不 罕 見。 我們家的基因檢測結果,一開始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小孩的爸爸媽媽是我們沒錯,沒有從醫院抱錯任何一個小孩,小孩共享50%的基因也沒錯,直到我發現某人出現在我的表親列。 我們四個人有不同數目的表親,以我的最多有1501人,以關係近遠排序。我看了前幾頁之後,突然有點不耐煩,想看一下最後一頁的表親是多遠的關係,點下去之後,赫然發現最後一個是某人!上頭顯示他是我的遠親,共享0.08%的基因。在他前面的一個表親是住在美國的菲律賓人,共享0.13%的基因,是我的fifth cousin,照中文說,就是十二等親。所以某人比十二等親還要遠。 公婆知道後,非常意外,因為不覺得我們兩家會有關係。我爸那邊的祖先是清朝乾隆中葉176X年來的,而公婆都是1949年來台灣的。公公問我,我們家族在遷到廣東前住哪?我也想知道,但我家族譜只有在粵東的來台前地址。好吧,那大概兩百年前是一家,也許兩家有人通婚了。畢竟閩粵贛交界處是客家原鄉,或許我們祖先從北往南移居的過程中有經過公婆某一家的家鄉? 高中生聽說我們是表親,感覺非常不適。我跟他說,照中華民國民法,六等親內不得結婚。我們已經超過兩倍,非常遠了,遠到上面好幾代的祖先都互不認識,沒有法律問題。至於美國,很多州規定first cousin不得結婚,如果結婚,婚姻無效。但加州是允許first cousin結婚的。Distant cousin沒有任何問題。 照我們兩家過去看似沒有交集的歷史,居然最後有血緣交集,那夫妻兩家都是久居台灣的人,是表親的機率應該大很多。在我研究我的血液疾病時,看到 苗栗為恭紀念醫院的陳振文醫生 說:「這可能是客家人的民族性較團結,也很少和外族通婚,因此有海洋性貧血的基因較容易保留下來代代相傳,而苗栗縣多為客家族群,相較下盛行率也較高。」就我所知,我的最近兩代都是客家人沒錯。雖然我的兩邊家族有若干人的確世代住在苗栗,但美國醫生說我的貧血不是海洋性貧血,我很好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以前聽說有婚前篩檢,但沒當一回事。現在覺得婚前的基因檢測其實滿重要的。因為我們都不知道自己跟配偶是否有有問題的隱性基因,一旦它們結合變成顯性基因,問題就嚴重了,例子之一是歐洲皇室...

蜜蜂住進排油煙機裡

這幾天在臉書上回顧去年我們家被蜜蜂入侵的照片,也看到有人在臉書上詢問蜜蜂在房子上築巢的問題,於是想起去年的經歷。事隔一年,現在終於可以平心靜氣地回顧這件從沒預期到的事。 無意中看到蜜蜂大舉搬家那天是學期的倒數第二天。因為當時Armstrong Garden Center有折扣,所以我先去買了一些植物之後,再去學校接小孩回家。小J當天去同學家的期末派對,所以我跟小P回家。小P進屋裡後,我把植物搬到後院,然後就看到一大群黑麻麻的蜜蜂在我們後院,往側門的通道前進,牠門數量多到讓我想起卡通和電影裡,有人用棒球打到蜂窩,然後一大群憤怒的蜂傾巢而出的景象。我當時並不知道牠們在搬家,因為怕被叮,只能在後院待了一個多小時。但是牠們群聚之地是我回屋裡的唯一路線,最後只好硬著頭皮,在牠們數量減少時,屏住呼吸慢慢地經過那個地帶。 回到屋裡後不久,我懷疑我有幻聽。我一直聽到昆蟲的聲音。一開始,我以為我把蒼蠅帶到屋裡了。直到我終於看到那隻小昆蟲,我才發現我弄錯了,是蜜蜂跟著我進到房子裡,不是蒼蠅!若只有一隻,我會想辦法把牠弄出去,何況之後看到不只一隻! 最最恐怖的,莫過於煮飯時,我不時看到蜜蜂從排油煙機裡飛出來。這個發現讓我錯愕莫明,因為從沒發生過這種事。我抬頭仔細看了排油煙機,上頭的縫隙應該沒那麼大呀!而且我聽到排油煙機裡有奇怪的沙沙聲,感覺有東西在裡頭移動,難道是蜜蜂在裡頭亂飛?不只是這些,有時似乎有東西從排油煙機往下掉,幫我煮的東西「加料」,這實在太太太恐怖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都快要驚聲尖叫了。 從排油煙機飛出來的蜜蜂,後來都貼在水槽前的窗戶玻璃上,像是想要出去。煮完飯後,我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往牠們身體底下伸過去,讓牠們的腳抓在筷子上,然後我就這樣一隻一隻小心翼翼地送到後院去。但是有更多蜜蜂不知道怎麼進來的,牠們在玻璃上看著外頭又逃不出去後,就絕望地死在窗台上。持續看到一堆蜜蜂死在眼前,其實滿令人崩潰的。 這種情形持續了幾天,我們實在不堪其擾,我都不敢煮飯了,免得一開抽油煙機就要驚動一群蜂,但這主客關係是否錯亂了?某人說要找殺害蟲的公司來殺蜜蜂,我說不要,牠們是益蟲,美國的蜜蜂已經減少很多了,我們不該隨便殺蜜蜂。於是他又找了養蜂人的資訊,問到半小時要價$150,他要我打電話找他們來。 這價錢實在不是普通的貴,從沒找過一種服務開那麼高...

庭院改造中

春天,對美國人來說,是改造院子景觀的重要時節。除非是租房子或住在公寓,一般而言,住在美國的好處,是擁有自己的院子,可以在自家擁有一片自己想要的花草景觀。 有天我到隔壁的社區散步時,發現許多人家都趁假日在院子、車庫裡勞動,小孩則在一邊玩耍。他們處理完院子或車庫的雜物後,就把三個不同類的大型垃圾桶拉到路上,等待次日的垃圾收集日到來時,垃圾車會來,然後有工人把垃圾清掉。據說這是典型的美式生活,而且感覺不錯。 許多中國人到了美國,也融入這樣的生活。像劉大任就在他的書裡三不五時提到他種的花,孫觀漢則有菜園。過去在台灣的時候,公公總是在實驗室裡忙碌,現在他則是三不五時在院子,以及租來的菜園裡,繼續他的實驗,只是這回,變成有機實驗了。 由於我們的屋齡較短,在加州這種住宅密集的地方,院子顯得相當小,但不妨礙我們享有庭院生活。前任屋主是孟加拉人,在院子裡種了不少香草和蔓藤類植物。關於香草,經過婆婆的指點,我只能辨識其中一種是薄荷,其他不識。至於蔓藤類,我一點都不喜歡,趁著最近天氣逐漸溫暖,陸續把那些蔓藤類除掉。不過,還是有些頭疼的問題。像是之前的凍害,使得菊花和朱槿整株枯萎,固定幫我們除草的園丁認為它們只是凍傷而已,沒有死掉,但至今都還沒發青,我覺得凶多吉少,而且有礙景觀。朱槿在凍傷前,有許多白蒼蠅依附在葉片後面,公公有次看了,跟我說這是非常棘手的狀況,現在葉子都沒了,暫時不用處理,但不表示可以安心,因為我不知道白蒼蠅會在什麼狀況下出現。另外有一叢灌木,生長已久,我奮力半天都拔不了,據說得花錢請園丁擇日處理。 為了讓我更瞭解院子裡的事務,公婆帶了三色菫花苗,來幫我評估院子的改造計畫。婆婆說,許多美國人此時都忙著在苗圃採購,很多人都是一年換一次院子裡的植物。我覺得這樣太累了,如果能一次弄到滿意,我寧可過個幾年再逐步換掉一些植物,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改造。婆婆跟我的看法相同。 至於院子裡的植物,雖然是自家財產,但不表示想種什麼,就能種什麼。很多社區都有規定,若不遵守規定,房子甚至可能被沒收,因此在改造前,都要先瞭解社區的規定。像要種竹子,很多社區都規定要經過社區委員會和鄰居同意,因為這種植物的根很容易亂竄,不只在自家院子裡到處生長,甚至會長到鄰居家去,侵害別人的權利。像這種跟蔓藤類一樣棘手的植物,我自然不會碰。 目前我陸續種了蔥、蒜和薑。大概因為種的位置沒有充分的陽光,因此至今只採收過葉片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