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薇(不是小燕子趙薇)和張國立一起出《兩個人的義大利》後,還是會去義大利。她說每次去都會做紀錄,但是不準,沒辦法做之後的參考,因為每年物價調升太快,尤其是改用歐元後。我只能猛點頭,的確。她說好比咖啡,小社區的不到一歐元,觀光區就要一歐元以上。如果只要一歐元,也算便宜,我在羅馬西斯汀教堂對面的複和式飲食店叫了杯非常普通的拿鐵,索價四歐元。這價錢差不多是不到一百七十台幣,稍比台灣的星巴克貴一點,但在義大利已經是很貴的價格,超過平均價格了,畢竟喝咖啡是她們日常生活所需。(回到台北後,好一陣子都不想點咖啡。因為即使打著「義式咖啡」的名號,咖啡因總覺得比我在義大利喝到的要高許多,味道差,偏偏價格貴。簡直就是昂貴的劣質品。從法國玩回來的S.T.也這麼感嘆著。)
雖然許多台灣人說到要去義大利,都會說要買哪些名牌。可當地用名牌的風氣絕對不像台灣、日本這麼誇張。就好比西班牙廣場附近的Camper店來說,我多次經過,大部分只看到當地人逛逛而已,反倒是日本人會提袋出來。一般價格是一百歐元,也就是約台幣四千多一點。弟弟聽到後,說,還是比台灣便宜一千以上(來不及了,我已經回來了)。在店裡看了一下,一點也不覺得好看,更別說想買了。而且,當地人就算是穿名牌,也很少把牌子秀出來,在羅馬幾天很少看到有人拿LV、Prada或Gucci包,反而是台北東區街頭到處可見(仿品、真品皆有)。難怪那些特意把牌子秀出來的設計,往往是為了東方人的需要。
E說要幫朋友買Prada包,她不會說英文,我們只好陪著。在三層樓的Prada店裡晃來晃去,小姐都和顏悅色地問妳有沒什麼需要,不像以前台灣的名牌店員常有晚娘臉孔,不然就是從顧客的穿著打扮決定是否討好或不理,用大小眼看人(最近幾年應該稍微改善,因為不景氣,一個顧客可能是一筆交易,而且有些人荷包有錢,外表未必顯現出來)。等黑人店員拿新貨來的時候,E哇啦哇啦地說她以前都是穿miu miu的,如果這個(台幣三萬多)包朋友不要,她也可以用,然後開始說也很欣賞Prada的款式之類的。這是典型台灣人用名牌的表現:喜歡炫耀。什麼時候這些人才能學著不用那麼暴發戶的心態去看待名牌呢?穿、用名牌之餘,也培養一下內涵和氣質吧。
前不久有篇報導提及,台灣有群真正大手筆的貴婦人去歐洲買珠寶。這些人的特色是十分低調,從外表看不出她們的「實力」,她們不參加什麼名牌Party,不讓媒體報導她們有什麼高價值的東西,更不希望別人知道她們是誰。如同章詒和在《最後的貴族》提到康同璧母女這「最後的貴族」:「與康同璧母女幾年的交往,使我認識到貴族紳士和物質金錢的雙重關係。一方面,他(她)們身居於上層社會,必須手中有錢,以維持高貴的生活;但另一方面,但凡一個真正的貴族紳士,又都看不起錢,並不把物質的東西看得很重」。喜歡炫耀名牌的,反而是用盡法子才能用名牌的人。如果真有能力隨手用名牌,根本就不會把這些當一回事。
我不認同許多台灣人的價值標準,以為義大利的名牌在當地「很便宜」。那個價格落差是代理商和關稅的問題,而不是真正的「便宜」(絕對的/便宜/)。歐洲人拿某幾個台灣人嚷嚷上口的名牌包的比例並不像台灣人高(儘管這裡頭包含大量假貨),如果買名牌那麼容易,那就不至於出現大量賣仿冒品的黑人小販,到處喊著:「半價!半價!」顯然是那個價差可以吸引人,即使半價還是挺貴的,小販絕對有利可圖。連著兩三天在西班牙廣場觀察逛街的人潮,真正提著名牌紙袋的人沒幾個,那少數的幾個還被有東方臉孔的觀光客佔去幾個名額。我想,對義大利人來說,買或用名牌,依舊代表某種身份,不到某種身份,是不會輕易超越自己的荷包界限,負債用買不起的超級名牌的。用超級名牌的義大利人,身價門檻絕對比為買名牌而到處比價比半天才下手的台灣人高多了。許多台灣人(或只有台北人?)在港媒帶頭耳濡目染下,就比較不安於本分了。(當然港媒可以說是台灣人\台北人之所以容易被這些操作吸引,是這些台灣人本身的問題。)這或可說明,許多一身名牌的人,名下的資產可能不若穿戴十分普通的人。
逛名店的好處,是可以看看這些店怎麼擺櫥窗,沒有兩家(相同牌子的)名店擺設是一樣的。名店的櫥窗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光看她們怎麼陳設,就足以讓人眼花撩亂,看都看不完。在西班牙台階附近的Christian Dior櫥窗前一站,看到大剌剌的「Hardcore」包時,「哇!」一聲,就說不出話來。O接著看到,笑了出來。真是愛搞怪啊!不知道有什麼名媛淑女會拿那種Hardcore包,屆時會不會引來異樣的眼光呢?在翡冷翠同樣看Dior的櫥窗,沒看到Hardcore包,倒是回台北後,在水果日報看到介紹,但那幾個英文字並不明顯。差點忘了提,這些名店街上,一到假日,就有大量的小販,甚至有華人擺攤寫中國字賺錢,看到他們,讓我發覺這是一個貧富差距甚大的國家,好似兩個世界,怎麼也不會奢望用買個名牌包來「想像」改變自己的資本主義階層。
PS. 圖片皆為翡冷翠亞諾河畔的精品店櫥窗,跟羅馬西班牙廣場名店櫥窗的味道,又不一樣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