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從英語程度看美國的防疫和選舉困境

五年級的小P前兩天做了Lexile藍思分級測驗,結果是1396L,比上次的1210L進步186L,算是進步幅度相當大的。昨天晚餐時,他跟我說,老師告訴他,他的程度比紐約時報(1380L)的Lexile還要高。我一聽,這正好給我一個線索,去研究我這幾個月持續觀察和想要探究的一個問題。

不過,在那之前,我想先知道小P的英文程度到哪了。一查才發現,他已經到了可以念大學的程度(1300L +),比十二年級(高中最後一年)還要高。這只是指英文程度而已,並不代表他有相當的背景知識可以理解大學一年級程度的知識。這同時說明紐約時報是訴求英文能力達大學程度以上的人。

我記得,以前大學時的某門必修課的教科書或教材上寫著,美國新聞寫作是針對國中二年級的程度。不過,我到美國後,發現不同媒體的用字程度有相當的差異。因為訴求對象不同,在平時就有分眾的效果,在選舉的時候,更可以在不同媒體的臉書頁討論發現讀者差異。

既然知道可以用Lexile藍思分級測量,我很快就找到不少相關資訊。根據"College and Career Readiness: Through the Lens of Lexiles"所列,SAT/ACT考試的程度是1180L,要考過美國公民(包括看報、投票和當陪審員)則要1230L。

在媒體內容方面,紐時不是程度最高的,最高的是英國的路透社(Reuters)1440L,接下來依序是紐約時報1380L,華盛頓郵報1350L,華爾街日報1320L,芝加哥論壇報1310L,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1310L,今日美國1200L。

有意思的是,美國報紙的英文在英語世界裡,不算難的。根據一份評估國際英文報紙文本難度的論文Text Complexity of English International Newspapers in a World Preparing for College and Career第三頁顯示, 國際英文報紙裡,英文程度最高的是埃及公報(The Egyptian Gazette)1440L,阿曼觀察家日報(Oman Daily Observer)1430L,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1430L。這份媒體名單裡,不乏亞洲國家,包括卡達、新加坡、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巴林、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色列、韓國、日本、印度等;香港的南華早報也在榜上。但沒有台灣。

英美主要的新聞通訊社裡,路透社、美聯社都被評估,以財經資訊為強項的彭博社呢?從事搜尋引擎最佳化和公關顧問的Adam Sherk,用Google的閱讀分級來評量新聞媒體內容,最多進階內容的三家媒體是彭博商業周刊(11%)、紐約時報(7%)和路透社(7%)。

通常媒體的內容定位跟市場定位有關。所以先回到美國(市場)的概況。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19公布的數字,有大學學士以上學歷的比例是31.5%。同單位在2020年公布的數字則顯示,在過去十年歸化的公民裡,47.4%有大學以上學歷,高於本土出生和更早歸化的公民;39.4%在2019年歸化的公民有學士以上的學歷,28.1%有高中學歷。在2019年,白人有大學以上學歷的為40.1%;黑人有大學以上學歷為26.1%;亞裔為58.1%;西語裔為18.8%。 從這些數字來看,名列美國前十大報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和芝加哥論壇報等,都算是小眾或分眾媒體了,因為很多人沒有能力看那麼難的內容。

西語裔在美國受教育的程度偏低,加上人口普查局在2013年公布的資料顯示,只有41%的西語裔能說流利的英語,所以西語裔的媒體使用狀況,是我最好奇的。打從本縣從有疫情報告以來,西語裔集中的某個大城一直是本縣疫情最嚴重的地方。

有人說,因為很多西語裔從事必要工作,不像其他工作的人可以居家避疫,而且某些必要工作(農牧業)的工作場所或宿舍都是人力密集的地方,防疫工作不容易做,所以染疫率高。我不否認有這可能,但我有幾次上街時,看到一些讓我納悶的現象。例如,在Costco鼓勵一家只要一個人去採買時,我看到有西語裔依舊全家出動去逛超市,而且戴口罩不遮鼻子。六月底我去Target買文具時,有個年輕的西語裔媽媽在店裡推著推車,一手抱著嬰兒餵奶,胸前沒用哺乳遮巾,她也沒戴口罩,如果有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在她附近,她們母子很可能都會被傳染。我因此好奇,西語裔如果英語不好,是否有自己的西語媒體管道可以接收最即使的疫情資訊?本縣有緊急資訊網站,有多少西語人口會上去查看?雖然現在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但不代表人人都習於利用工具去閱讀和查詢必要資訊。在看到相左的資訊時,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們能否利用資源去判斷資訊的正確與否,是另一個問題。知名的歷史學家哈拉瑞綜觀人類的過去,針對這次疫情,他說,對抗病毒,人類的最佳防禦是「資訊」。所以,站在公衛的角度來看,有必要為這些教育程度偏低且英文能力有限的族群打造一個特殊的資訊管道,讓他們也有充分的資訊做出應變,才能有效地防止疫情擴大。

回過頭來看,美國亞裔其實在家裡不說英語的比例比西語裔還高,根據﹝語言多樣性與英語精通度〕一文,高達77%的亞裔在家說英語以外的語言,而西語裔在家不說英語的比例是75%。在這些亞裔中,以說中文(包括國語和廣東話)的比例最高,高達兩千七百萬人。之後依序是他加祿語(菲律賓)、越南話、韓語、印度語、日語等。這當中高達35%的亞裔的英文程度非常有限,這比例其實和西語裔相當。

在英語程度不好的亞裔裡,有族群差異。53%的越南裔有英語欠佳的問題,華裔有46%,韓裔有45%,泰裔有45%,柬埔寨裔44%,孟加拉裔43%,寮國裔42%,苗族(Hmong)41%。相形之下,英語程度欠佳比例較少的,依序為:印度裔22%,菲律賓裔22%,日裔24%,斯里蘭卡裔25%,巴基斯坦裔27%,馬來西亞裔30%,印尼裔36%。因為語言的問題,造成語言孤立的,以越南裔家庭最多,高達34%,緊接著的是華裔(30%)、韓裔(29%)和孟加拉裔(25%)。

這種人因為語言問題導致無法融入美國社會,在此次美國大選中,其實有很多問題。我最近看到兩篇報導,都是跟越南裔有關。紐時「政治導致家庭分裂,他們現在呢?」就提到一個越南裔家庭分裂投票的例子,第一代的越南父母接連兩次都要投川普,但25歲念醫學院的女兒不願意,雙方歧見甚深,都認為對方被洗腦。第一代父母的資訊來源都是臉書的越南社群,堅信拜登有一半的票都是非法的。德國之聲的「越南裔美國人 為何支持川普?」提到,越南移民當初很多是因為逃離越共統治而到了美國,他們堅信共和黨是反共的(這點跟佛州的古巴裔很像),所以支持川普。但年輕一代越南裔在美國成長,接觸到不同族群的人,反對歧視,所以不能接受川普的言行。這篇報導引述不少越南裔作家兼學者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的看法,當中提到越南老一輩都從越南語管道獲取資訊,因此年輕的一代創辦一個雙語網站,上頭的資訊都是查證過的。

我很好奇那個網站的使用者多嗎,成效如何,但我想恐怕有限,因為同樣的困境發生在中文使用者上。這次大選讓我詫異以前在超市前發免費報的某反共華人宗教團體勢力變得如此之大,現在有報紙、電視和網路電視台等,而且有多種語言,台灣的豬油媒體等常轉載,收編了不(能)看美國主流媒體的群眾。我認識的本地川粉恐怕都是這個媒體的讀者,一位號稱非常討厭中國人但配偶是中國人的台灣川粉的言論都是這種調調,之前她每次傳來這些錯誤的訊息,我都花時間找了正確的英文資訊傳回去,但她依舊傳那些很有問題的文章來,我想她大概不看那些英文新聞。她有天傳了篇最早是簡體字寫的歧視黑人文章後,我忍無可忍跟她說不要再傳這些東西給我了,我受不了那種一面抱怨中國打壓台灣,一面轉個身在美國和中國人一起歧視其他種族的人的態度,到底憑什麼?她還反問我要繳稅給黑人嗎?她跟那些越南第一代差不多,難以溝通。

沒想到,新加坡朋友是另一個川粉。她聽了我解釋很多事後,很詫異地說:「我們看的東西不一樣。」然而,我們的見解不同,可不只是我們看的媒體不一樣而已,她有很多基本認識是錯的。例如她說美國這次投票率99%。我說沒有,是六成多,這在民主國家已經算很高了,投票率近百只可能發生在共產國家,如果他們有投票的話。我解釋那個99%是開票率,她聽了很困惑,反問:「是嗎?」我又說,這次是因為通訊投票,不然那些領時薪的工人是不可能去投票的,不然可能有小孩要挨餓。她問我:「不是有投票假嗎?」我說美國沒投票假。她一臉驚訝又問:「是嗎?」後來她說,日本是最支持川普的國家,支持率100%。但最挺川普的亞洲國家明明就是台灣啊,不過42%,這已經在亞洲國家中算很高了,同個調查中並未包括日本。耐人尋味的是,她的原籍馬來西亞和現籍新加坡都是非常支持拜登的。她為什麼這麼挺川普?恐怕跟看那個反共宗教媒體有關了。

這個朋友的英文能力不差,在亞洲也有大學學位,但是對政治的基本認識不多。由她的案例看來,移民局增加移民考試的題庫,提高考試的題數等新措施,是有必要的。新移民應該多了解美國的基本運作,否則投票時,他們的選擇將會影響美國的未來走向。

這次選後有個梗圖,是連環漫畫式的:第一圖是有個戴紅色「讓美國再次偉大」帽子的人看書,書名是「拜登如何竊取大選」;第二圖是那人把書打開,書上寫著「他讓更多人投票給他」;第三圖是戴紅帽的人流下眼淚,下方寫著:我希望我看得懂。這梗圖在某種程度上描繪英語不通的西語裔和亞裔川粉的狀況,他們有某種定見,雖然也想知道事實的真相,但能力不允許。

如果說,今年的疫情和總統大選,讓我看見美國未來改變的契機,那一定是在教育和媒體上。有媒體說,拜登上台後的危機之一,是有近半的人不信任他,而這近半的人,比起另一半的人,可能有教育程度偏低、英語能力較差、資訊能力較弱等問題。這些都是需要紮根很久,成效又很慢的工作。然而,我們希望未來溝通更順暢、必要資能訊迅速傳布和假消息能被釐清的話,很多事不管該難都要做。而新移民個人能做的第一步就是永遠不停止的學習,學習認識這片新的土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基因檢測發現我的配偶是我表親

前不久看到一個 新聞 ,一對目前結婚十七年、有3個小孩的夫妻,在結婚十年時做了基因檢測後,才知道他們是表兄妹。我後來再查一下,發現這種狀況並 不 罕 見。 我們家的基因檢測結果,一開始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小孩的爸爸媽媽是我們沒錯,沒有從醫院抱錯任何一個小孩,小孩共享50%的基因也沒錯,直到我發現某人出現在我的表親列。 我們四個人有不同數目的表親,以我的最多有1501人,以關係近遠排序。我看了前幾頁之後,突然有點不耐煩,想看一下最後一頁的表親是多遠的關係,點下去之後,赫然發現最後一個是某人!上頭顯示他是我的遠親,共享0.08%的基因。在他前面的一個表親是住在美國的菲律賓人,共享0.13%的基因,是我的fifth cousin,照中文說,就是十二等親。所以某人比十二等親還要遠。 公婆知道後,非常意外,因為不覺得我們兩家會有關係。我爸那邊的祖先是清朝乾隆中葉176X年來的,而公婆都是1949年來台灣的。公公問我,我們家族在遷到廣東前住哪?我也想知道,但我家族譜只有在粵東的來台前地址。好吧,那大概兩百年前是一家,也許兩家有人通婚了。畢竟閩粵贛交界處是客家原鄉,或許我們祖先從北往南移居的過程中有經過公婆某一家的家鄉? 高中生聽說我們是表親,感覺非常不適。我跟他說,照中華民國民法,六等親內不得結婚。我們已經超過兩倍,非常遠了,遠到上面好幾代的祖先都互不認識,沒有法律問題。至於美國,很多州規定first cousin不得結婚,如果結婚,婚姻無效。但加州是允許first cousin結婚的。Distant cousin沒有任何問題。 照我們兩家過去看似沒有交集的歷史,居然最後有血緣交集,那夫妻兩家都是久居台灣的人,是表親的機率應該大很多。在我研究我的血液疾病時,看到 苗栗為恭紀念醫院的陳振文醫生 說:「這可能是客家人的民族性較團結,也很少和外族通婚,因此有海洋性貧血的基因較容易保留下來代代相傳,而苗栗縣多為客家族群,相較下盛行率也較高。」就我所知,我的最近兩代都是客家人沒錯。雖然我的兩邊家族有若干人的確世代住在苗栗,但美國醫生說我的貧血不是海洋性貧血,我很好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以前聽說有婚前篩檢,但沒當一回事。現在覺得婚前的基因檢測其實滿重要的。因為我們都不知道自己跟配偶是否有有問題的隱性基因,一旦它們結合變成顯性基因,問題就嚴重了,例子之一是歐洲皇室...

蜜蜂住進排油煙機裡

這幾天在臉書上回顧去年我們家被蜜蜂入侵的照片,也看到有人在臉書上詢問蜜蜂在房子上築巢的問題,於是想起去年的經歷。事隔一年,現在終於可以平心靜氣地回顧這件從沒預期到的事。 無意中看到蜜蜂大舉搬家那天是學期的倒數第二天。因為當時Armstrong Garden Center有折扣,所以我先去買了一些植物之後,再去學校接小孩回家。小J當天去同學家的期末派對,所以我跟小P回家。小P進屋裡後,我把植物搬到後院,然後就看到一大群黑麻麻的蜜蜂在我們後院,往側門的通道前進,牠門數量多到讓我想起卡通和電影裡,有人用棒球打到蜂窩,然後一大群憤怒的蜂傾巢而出的景象。我當時並不知道牠們在搬家,因為怕被叮,只能在後院待了一個多小時。但是牠們群聚之地是我回屋裡的唯一路線,最後只好硬著頭皮,在牠們數量減少時,屏住呼吸慢慢地經過那個地帶。 回到屋裡後不久,我懷疑我有幻聽。我一直聽到昆蟲的聲音。一開始,我以為我把蒼蠅帶到屋裡了。直到我終於看到那隻小昆蟲,我才發現我弄錯了,是蜜蜂跟著我進到房子裡,不是蒼蠅!若只有一隻,我會想辦法把牠弄出去,何況之後看到不只一隻! 最最恐怖的,莫過於煮飯時,我不時看到蜜蜂從排油煙機裡飛出來。這個發現讓我錯愕莫明,因為從沒發生過這種事。我抬頭仔細看了排油煙機,上頭的縫隙應該沒那麼大呀!而且我聽到排油煙機裡有奇怪的沙沙聲,感覺有東西在裡頭移動,難道是蜜蜂在裡頭亂飛?不只是這些,有時似乎有東西從排油煙機往下掉,幫我煮的東西「加料」,這實在太太太恐怖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都快要驚聲尖叫了。 從排油煙機飛出來的蜜蜂,後來都貼在水槽前的窗戶玻璃上,像是想要出去。煮完飯後,我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往牠們身體底下伸過去,讓牠們的腳抓在筷子上,然後我就這樣一隻一隻小心翼翼地送到後院去。但是有更多蜜蜂不知道怎麼進來的,牠們在玻璃上看著外頭又逃不出去後,就絕望地死在窗台上。持續看到一堆蜜蜂死在眼前,其實滿令人崩潰的。 這種情形持續了幾天,我們實在不堪其擾,我都不敢煮飯了,免得一開抽油煙機就要驚動一群蜂,但這主客關係是否錯亂了?某人說要找殺害蟲的公司來殺蜜蜂,我說不要,牠們是益蟲,美國的蜜蜂已經減少很多了,我們不該隨便殺蜜蜂。於是他又找了養蜂人的資訊,問到半小時要價$150,他要我打電話找他們來。 這價錢實在不是普通的貴,從沒找過一種服務開那麼高...

難看的慾望城市第五季

自從看了第五季前兩集「慾望城市」之後,就沒再看過這個影集了。雖然很忙,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失望,覺得這齣戲已經走味了。就不像以前那樣,時間一到,非得衝到電視前去看心愛的影集了。對現在的我來說,或許在外頭混、看幾頁好看的小說或者在網路上研究執念品,都比看這個變難看的影集有意思多了。 今天心血來潮,上台大椰林的電視影集板看看其他網友的意見,依舊覺得非常具有娛樂性,讓我覺得甚至比第五季的還精彩。不同於其他電視劇迷,這些網友一直讓我覺得很理性,即使死忠地看了,還是會批評一頓。好比Carrie變本加厲的歇斯底里,以及日趨無聊的劇情,都是這廂大家批評的重點。尤其對從第一季就開始看的人來說,慾望城市走下坡的趨勢更加明顯。「第五季好難看,唯一好看的只有Charlotte的外套」,有人如此說。 倒是有些意外地看到有些人說她\他們喜歡Miranda。也有網友說,劇中的Charlotte簡直就是為台灣男性打造的,符合他們要求的漂亮溫柔且順從的乖乖牌守身如玉的公主要求,除了到第五季突然個性大轉變,以為露乳可以留住男友久一點,讓人納悶,她怎麼老走偏鋒?而喜歡Miranda的男性,即使未必是本身知性,但至少是能欣賞那種女性的人吧。對於她在賭場被一個看來超過一百公斤的肥男罵「大屁股」,經Charlotte提醒她是因為生小孩之後才變胖的,Miranda便恢復以往的犀利,教訓那人說她是因為當母親所以屁股變大,而他呢!肥男當場說不出話來,周圍的人幫她鼓掌。至於Carrie,她的奢侈浪費遭到強大火力攻擊,沒幾人受得了她花三、四百元美金去買一雙穿不了幾次的華麗高跟鞋,然後跟前男友借錢,還責怪不借錢給她的好友。許多人想到自己要是碰到這樣的好友,大概都會氣到拂袖而去吧,因此對於Carrie更不敢領教。而她在第五季的演技更加誇張,第一集在雨中躲雨嚇跑帥哥的那一幕,竟然讓一堆觀眾叫好,認為她活該。那麼喜歡Samantha的人呢?有人打趣道,大概就是縱慾型的吧!但也有人看出這個豪放女其實也有重情的一面。 至於這齣戲的走向,許多人似乎都不看好,因為編劇兼女主角懷孕生孩子去了,因此無心編戲。而報紙影劇版對於慾望城市的意見,也向來主流且保守,認為女性的歸宿不是單身就是結婚。但是,就一個長遠的進程來看,女性對生涯的看法,其實已經與廿年前大不相同了。越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