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三日早上,我發現洗碗機沒把前一晚放進去的碗盤洗乾淨。以為自己哪裡沒操作妥當,後來又開了一次,卻沒聽到洗碗機進水和沖水的聲音。之後打開一看,果然還是髒的,而且還是濕的,連烘乾功能都失效。這真是晴天霹靂,因為節日馬上就到了,能找到人來修嗎?等到第二天,十二月二十四日星期一,某人趕緊打電話找人來修。節日前大家都很忙,對方聽說我們的洗碗機才三年,覺得不該那麼快壞,可能是微電腦的問題,要我們先拔插頭看看。但是,依舊沒效。 緊接著聖誕節就來了。節日不免用比平常多的杯碗盤等器皿。吃完大餐後,所有的東西通通要我手洗,我有種節日變成黑白的感覺。準備吃的已經很累了,還要洗那麼多東西,這不是我想過的節日啊! 洗碗機對我們這種從台灣到美國的新移民來說,簡直就是一大福音。因為洗碗機至今在台灣仍不普及,在美國卻是廚房的基本配備,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有。 夏天的時候,我們去冰河國家公園的前一天,在蒙大拿州的Kalispell參觀一個1895年建的 康拉德宅邸(Conrad Mansion) ,這是當時的高科技豪宅,有當時最尖端的科技產品,其一就是洗碗機。解說人員說其實那台洗碗機洗得並不乾淨。我依舊感到印象深刻,因為美國是1950年代才進入大眾化家電時期,在此之前,能買得起家電的,應該都是富豪之家。而且蒙大拿的冬天很長又冷,要洗一家人和客人的碗盤,手都要凍壞了吧,就算那個洗碗機沒法洗得很乾淨,多少還是能省點力。至於第一個洗碗機,是1850年由美國人Joel Houghton發明的。 為什麼美國人那麼早就有發明各種家電的頭腦,中國人卻都沒這方面的想法?就連台灣那些不用特別挖牆安裝的小型洗碗機,都是21世紀才有的產品。原因何在?我想這跟人力在亞洲是相對廉價的,大有關係。有錢人只要請傭人,洗碗煮飯洗衣打掃等,這些事都全包了,何必仰賴機器?窮人就只能自己動手。另外也跟一些對勞務的想法有關。我記得有位也是台灣來的移民說,美國人讓家電處理家事,才有時間和家人相處、從事各種娛樂;而亞洲人喜歡花時間在從事勞務上,顯得很勤勞,卻犧牲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我想這話也不無道理。我的印象裡,逢年過節,家裡的女性長輩主要的工作場域就是廚房,她們除了張羅各種吃食,也要包辦所有的清洗工作,從早忙到晚,所以根本沒時間享受節日和與家人相處。如果家裡有女兒,洗碗這種事往往就是落在女兒頭上。我從十二歲以後,就...
黛比,青春歲月在台灣度過,前中年期移居美國。 自從成為人母,過去的風花雪月俱成往事雲煙,親職生涯使人忙碌。 現在力求在小孩與個人興趣間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