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這學期的橋樑課程已經上了一個多月了。基本架構不變,老師照例用康乃爾筆記法開堂,每個月一開始就發給我們一張當月的節日表,講解各節日的內容,因為學英文不只是要增進聽說讀寫等能力,還包括對文化的深層理解。而那些關於語言的細節,就藏在節日、童謠、詩歌小說等文化各層面。 課本的第一章有不少內容跟腦神經科學有關,提到我們應該怎樣增進學習的效果、改善專注力等。因為秘魯來的男同學對這部分特別好奇,老師便問我們:全球腦神經科學最進步的地方在哪?只有新來的韓國同學猜對:就是我們所在的美國。難怪我們的教科書會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的結果,去做編輯和內容上的安排與調整。這是在先進國家念書的好處吧。 之後我們上了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讀到猶太人怎樣看待納粹的過往,以及「女子鉚釘工(Rosie the Riveter)」時,台灣正好發生日本人藤井實彥在台南踢慰安婦銅像,卻硬掰成做伸展操,然後還順利出境的事。再比照台灣有些官員和從事改教科書政治運動的學生聲稱有些慰安婦是自願的,我真覺得台灣是個欠缺歷史感又做賤自己人(尤其是女性)的地方。 美國參加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女人走出家庭,去從事粗重的工廠工作。她們的新資大幅提升,她們打扮得不同以往,帶有陽剛氣。她們因為有工作,以及參與社會,自我信心感覺提升,地位也不同以往。若要說自願,這才能叫自願啊。相比之下,慰安婦被逼著做那些性工作外,還要從事各種士兵不做的事。她們無法從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脫身,不可能有美國女性那種成就感,弄到一身病不說,戰時戰後都被人看不起,一輩子身心都被這種惡夢般的過往糾纏。那怎麼可能是她們自願做的事?若慰安婦阿嬤地下有靈,我想那些人講那種話時,她們應該都集體而出,爭先恐後到那些人面前怒視著他們吧! 關於文學的部分,老師從英語的歷史開始講。英語是受到歐洲各種語言和部族影響的語言。第一部流傳下來的古英語作品《貝奧武夫》(Beowulf),就充滿北歐色彩。這是一個關於英雄的故事,英雄貝奧武夫在這部史詩般的作品裡,消滅了三個當時北歐人最懼怕的怪物。2007年有部電影以此故事為本,但是我覺得整體氛圍已經太好萊塢了。那部電影裡的怪獸Grendel長得很可怕,皮膚尤其嚇人,但牠媽媽竟然是Angelina Jolie演的金色表皮光滑的大美女,除了那條很長又會自己擺動的髮辮,其實看不太出來是另一號怪獸。這讓我非常不解:怪獸的媽為何跟怪獸的長相差那...
黛比,青春歲月在台灣度過,前中年期移居美國。 自從成為人母,過去的風花雪月俱成往事雲煙,親職生涯使人忙碌。 現在力求在小孩與個人興趣間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