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歷史和生活要有多大的關聯?

每次民進黨上台後,在文化上都不遺餘力地去中國化,國文和歷史課綱因此都是他們下手的目標。昨天看到有認同去中國化史綱的朋友在臉書上說:「歷史應該跟生活有連結,少讀中國史不會怎樣,背很多條約有什麼用?」

我想起幾個月前寫台灣茶史論文的經驗,如果不是國高中時期學過那些複雜的清代與外國列強簽訂的條約,我還真沒法寫那篇論文。因為台灣之所以能在清末外銷茶葉,跟清代的積弱、被迫簽訂喪權辱國條約有相當大的關係。沒有清代與列強的條約,就沒有台灣的開港,更別說台灣的國際貿易。做為中國邊陲的一部分,在母國有難時,台灣免不了成為被開放、被割讓的部分。如果我只讀過台獨觀點的台灣史,要我回溯清代這段歷史,大概會覺得要爆炸了,因為資訊實在太多了,而且可能還有觀點不同而產生的情緒。我很慶幸自己為了寫那篇論文,讀了很多相關歷史,對台灣的國際環境,有更多的理解和認識,當中免不了有和中國關係密切的部分。

我對於台灣近年改課綱聲浪中,有個主流聲音強調國民教育要生活化,感到不解。所謂的受教育,相對於文盲,就是要學習各種知識。而知識,不見得是隨時都用得到的常識或技能。就算是學技能,例如去烹飪班,大廚教了十種煮法,因為時間、材料和個人的掌握和選擇,學生最後只把七種派上用場,但也沒有人會跑去跟大廚吵:「我有三種不會用,退錢!」沒有一個老師和一份教材能打包票自己的東西一定能在生活上派上用場。這種強調「生活化」態度和認知不是正常國家對待國民教育和知識的方式。知識是種潛在的能量,一個人能儲備多少能量,能否在必要時刻從腦中尋找及轉換必要的知識,是個人本事,這不是教育者能強求的。但是國民應該有的基本知識和態度,因為政黨輪替而被打壓、消滅或貶抑,是一個國家的悲哀。如果生活化等同於去中國化,因為現今執政者連中華民國四字都顯少使用,更別說是中國二字,他們進而以生活化為藉口,做為去中國化的手段,那更是悲哀中的悲哀。

此外,誰來界定和詮釋生活化的範圍?對台北和台東的人來說,生活化的範圍一樣嗎?對中產階級和清貧家庭的學子來說,生活化的範圍一樣嗎?對芋頭番薯和新台灣之子來說,生活化的範圍一樣嗎?多久以前開始的歷史才叫生活化?多大地區範圍的歷史才是生活化的歷史?哪些國際事件跟台灣有關係?這是一個爭議且模糊的標準,「生活化的歷史課綱」遲早落入話柄。

我並非對以前的歷史課本完全沒意見。以前對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一事,並沒有特別感覺。直到幾個月前聽到印尼同學講她的印尼香料報告,她講到荷蘭人早期對印尼的控制歷史時,我突然驚覺:怎麼聽起來和台灣好像!後來看到范疇寫這段:「近兩年網上出現一個笑問,而那肯定出自台灣年輕人的創意;該則網上瘋傳的笑話,首先例數今日荷蘭社會的經濟發達、福利豐厚、低工時,然後最後一句問到:當年鄭成功為什麼要把荷蘭人趕跑啊?感到好玩,我也將此無奈的黑色幽默轉傳諸友,多皆哈哈,只有一位學識豐富的老友冷冷的回了一句:如果荷蘭人沒走,台灣就會是印尼。」我點頭如搗蒜,不能再同意。但我高中時根本沒想那麼深遠,即使我當時是歷史科負責人,我的歷史成績在全校是前面1%的。我相信當年的歷史課本有稍微提到鄭成功該舉的重要性,但我們沒把世界歷史或區域史串起來,沒有比較,就不知道重要性。

歷史課本最難的是怎樣帶出歷史意義和價值。這是認知和解讀問題,同時是個寫作難題。我想,可能只有超級大神級的史學家才能寫出一個串連世界局勢和台灣情境,同時帶出意義與歷史分量,又能讓國高中生讀起來不枯燥的歷史課文。然而,新課綱在某些事件上陳述後,不做解讀,甚至留下問號。問題是,歷史知識那麼有限的國高中生,他們要怎樣詮釋當中的意義?

更何況,很多事若只寫表面,跟實際狀況可能是兩回事。日本人在日據時代對台灣做了不少基礎建設,光這樣陳述似乎不錯。但那不是對台灣人好,而是因為他們把台灣當金母雞,要從台灣運樟腦、糖、米、茶和水果等東西去日本給他們自己人或者運到別國賣。就跟荷蘭人在東印度健鐵路,好把印度的橡膠、煙草和礦等運出去一樣,那些建設是為了榨乾殖民地、餵養母國用的。日本人在二次大戰期間,之所以能在中國橫行無阻,繼而把東南亞各國打敗,順利建立東亞共榮圈,多虧台灣幫忙賺了不少錢,不斷挹注軍費,又出了不少力,包括幫忙打仗和當間諜。後者因為在中國和東南亞,日本人的臉容易被辨識,台灣人的血緣就是中國人,混進中國人裡看不出來,而且日本人不屑做的事,讓他們瞧不起的台灣殖民地的人去做就是了。當然,這段涉及台灣人恥辱的部分必須刪掉,最好被遺忘,否則在反中的情況下,執政者沒法抱日本大腿。

去年是蘆溝橋事變八十週年,台灣都沒什麼慶祝,似乎覺得這件事跟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然而,如果沒有蘆溝橋事變引發中日全面戰爭,加上共產黨扯後腿,讓國民黨軍陷入苦戰,日本軍控制區域擴大,後來甚至佔領東南亞,使他們夢想的東亞共榮圈成真,他們應該不會狂妄到去轟炸珍珠港,弄到本來不想參戰的美國終於出來跟同盟國聯手,最後炸了廣島、長崎,逼日本投降,那今天的台灣說不定還是日本殖民地,過著苦哈哈的被勞役日子,哪有自由民主可言?所以,哪些事件符合當權者認定跟台灣有關,又生活化的條件?從這幾年當權者的言論來看,我想答案應該很爭議,或許到時又可以收到他們的幹話錄裡。

民進黨在近二十年來已經潛移默化為台灣人做了不少思想汰舊換新的事。現在台灣人不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即使我們的國號是中華民國。「日據時代」被改成「日治時代」,感覺台灣是個海上強權各自憑本事爭奪的無主荒島。我輩已至中年,有朋友認為台灣菜跟中國菜沒關,但台灣菜明明就是中國菜的延續、混合和創新啊。台灣菜絕不是日本菜,也稱不上是印尼(或南島)菜。原住民雖是台灣的重要族群,但我真想不到台菜裡有什麼大家耳熟能詳的菜是源自原住民的。台菜跟菲律賓、印尼菜還是關係比較遠的,然而,印尼菜裡也有些中菜,畢竟印尼華人也不少。

雖然台灣和中國大陸政治立場對立,但歷史和文化淵源來自中國,距離又那麼近,就算站在「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戰略立場,我們對中國的過去和未來應該瞭若指掌。相反地,我們對中國的歷史不聽不問、一無所知的話,是對我們自己危險。更何況,歷史可以讓人借鏡,在這麼豐富的歷史大河裡,我們只選擇一條小小的涓涓細流,可以取材和借鏡的素材,不就少了很多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基因檢測發現我的配偶是我表親

前不久看到一個 新聞 ,一對目前結婚十七年、有3個小孩的夫妻,在結婚十年時做了基因檢測後,才知道他們是表兄妹。我後來再查一下,發現這種狀況並 不 罕 見。 我們家的基因檢測結果,一開始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小孩的爸爸媽媽是我們沒錯,沒有從醫院抱錯任何一個小孩,小孩共享50%的基因也沒錯,直到我發現某人出現在我的表親列。 我們四個人有不同數目的表親,以我的最多有1501人,以關係近遠排序。我看了前幾頁之後,突然有點不耐煩,想看一下最後一頁的表親是多遠的關係,點下去之後,赫然發現最後一個是某人!上頭顯示他是我的遠親,共享0.08%的基因。在他前面的一個表親是住在美國的菲律賓人,共享0.13%的基因,是我的fifth cousin,照中文說,就是十二等親。所以某人比十二等親還要遠。 公婆知道後,非常意外,因為不覺得我們兩家會有關係。我爸那邊的祖先是清朝乾隆中葉176X年來的,而公婆都是1949年來台灣的。公公問我,我們家族在遷到廣東前住哪?我也想知道,但我家族譜只有在粵東的來台前地址。好吧,那大概兩百年前是一家,也許兩家有人通婚了。畢竟閩粵贛交界處是客家原鄉,或許我們祖先從北往南移居的過程中有經過公婆某一家的家鄉? 高中生聽說我們是表親,感覺非常不適。我跟他說,照中華民國民法,六等親內不得結婚。我們已經超過兩倍,非常遠了,遠到上面好幾代的祖先都互不認識,沒有法律問題。至於美國,很多州規定first cousin不得結婚,如果結婚,婚姻無效。但加州是允許first cousin結婚的。Distant cousin沒有任何問題。 照我們兩家過去看似沒有交集的歷史,居然最後有血緣交集,那夫妻兩家都是久居台灣的人,是表親的機率應該大很多。在我研究我的血液疾病時,看到 苗栗為恭紀念醫院的陳振文醫生 說:「這可能是客家人的民族性較團結,也很少和外族通婚,因此有海洋性貧血的基因較容易保留下來代代相傳,而苗栗縣多為客家族群,相較下盛行率也較高。」就我所知,我的最近兩代都是客家人沒錯。雖然我的兩邊家族有若干人的確世代住在苗栗,但美國醫生說我的貧血不是海洋性貧血,我很好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以前聽說有婚前篩檢,但沒當一回事。現在覺得婚前的基因檢測其實滿重要的。因為我們都不知道自己跟配偶是否有有問題的隱性基因,一旦它們結合變成顯性基因,問題就嚴重了,例子之一是歐洲皇室...

蜜蜂住進排油煙機裡

這幾天在臉書上回顧去年我們家被蜜蜂入侵的照片,也看到有人在臉書上詢問蜜蜂在房子上築巢的問題,於是想起去年的經歷。事隔一年,現在終於可以平心靜氣地回顧這件從沒預期到的事。 無意中看到蜜蜂大舉搬家那天是學期的倒數第二天。因為當時Armstrong Garden Center有折扣,所以我先去買了一些植物之後,再去學校接小孩回家。小J當天去同學家的期末派對,所以我跟小P回家。小P進屋裡後,我把植物搬到後院,然後就看到一大群黑麻麻的蜜蜂在我們後院,往側門的通道前進,牠門數量多到讓我想起卡通和電影裡,有人用棒球打到蜂窩,然後一大群憤怒的蜂傾巢而出的景象。我當時並不知道牠們在搬家,因為怕被叮,只能在後院待了一個多小時。但是牠們群聚之地是我回屋裡的唯一路線,最後只好硬著頭皮,在牠們數量減少時,屏住呼吸慢慢地經過那個地帶。 回到屋裡後不久,我懷疑我有幻聽。我一直聽到昆蟲的聲音。一開始,我以為我把蒼蠅帶到屋裡了。直到我終於看到那隻小昆蟲,我才發現我弄錯了,是蜜蜂跟著我進到房子裡,不是蒼蠅!若只有一隻,我會想辦法把牠弄出去,何況之後看到不只一隻! 最最恐怖的,莫過於煮飯時,我不時看到蜜蜂從排油煙機裡飛出來。這個發現讓我錯愕莫明,因為從沒發生過這種事。我抬頭仔細看了排油煙機,上頭的縫隙應該沒那麼大呀!而且我聽到排油煙機裡有奇怪的沙沙聲,感覺有東西在裡頭移動,難道是蜜蜂在裡頭亂飛?不只是這些,有時似乎有東西從排油煙機往下掉,幫我煮的東西「加料」,這實在太太太恐怖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都快要驚聲尖叫了。 從排油煙機飛出來的蜜蜂,後來都貼在水槽前的窗戶玻璃上,像是想要出去。煮完飯後,我小心翼翼地用筷子往牠們身體底下伸過去,讓牠們的腳抓在筷子上,然後我就這樣一隻一隻小心翼翼地送到後院去。但是有更多蜜蜂不知道怎麼進來的,牠們在玻璃上看著外頭又逃不出去後,就絕望地死在窗台上。持續看到一堆蜜蜂死在眼前,其實滿令人崩潰的。 這種情形持續了幾天,我們實在不堪其擾,我都不敢煮飯了,免得一開抽油煙機就要驚動一群蜂,但這主客關係是否錯亂了?某人說要找殺害蟲的公司來殺蜜蜂,我說不要,牠們是益蟲,美國的蜜蜂已經減少很多了,我們不該隨便殺蜜蜂。於是他又找了養蜂人的資訊,問到半小時要價$150,他要我打電話找他們來。 這價錢實在不是普通的貴,從沒找過一種服務開那麼高...

難看的慾望城市第五季

自從看了第五季前兩集「慾望城市」之後,就沒再看過這個影集了。雖然很忙,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失望,覺得這齣戲已經走味了。就不像以前那樣,時間一到,非得衝到電視前去看心愛的影集了。對現在的我來說,或許在外頭混、看幾頁好看的小說或者在網路上研究執念品,都比看這個變難看的影集有意思多了。 今天心血來潮,上台大椰林的電視影集板看看其他網友的意見,依舊覺得非常具有娛樂性,讓我覺得甚至比第五季的還精彩。不同於其他電視劇迷,這些網友一直讓我覺得很理性,即使死忠地看了,還是會批評一頓。好比Carrie變本加厲的歇斯底里,以及日趨無聊的劇情,都是這廂大家批評的重點。尤其對從第一季就開始看的人來說,慾望城市走下坡的趨勢更加明顯。「第五季好難看,唯一好看的只有Charlotte的外套」,有人如此說。 倒是有些意外地看到有些人說她\他們喜歡Miranda。也有網友說,劇中的Charlotte簡直就是為台灣男性打造的,符合他們要求的漂亮溫柔且順從的乖乖牌守身如玉的公主要求,除了到第五季突然個性大轉變,以為露乳可以留住男友久一點,讓人納悶,她怎麼老走偏鋒?而喜歡Miranda的男性,即使未必是本身知性,但至少是能欣賞那種女性的人吧。對於她在賭場被一個看來超過一百公斤的肥男罵「大屁股」,經Charlotte提醒她是因為生小孩之後才變胖的,Miranda便恢復以往的犀利,教訓那人說她是因為當母親所以屁股變大,而他呢!肥男當場說不出話來,周圍的人幫她鼓掌。至於Carrie,她的奢侈浪費遭到強大火力攻擊,沒幾人受得了她花三、四百元美金去買一雙穿不了幾次的華麗高跟鞋,然後跟前男友借錢,還責怪不借錢給她的好友。許多人想到自己要是碰到這樣的好友,大概都會氣到拂袖而去吧,因此對於Carrie更不敢領教。而她在第五季的演技更加誇張,第一集在雨中躲雨嚇跑帥哥的那一幕,竟然讓一堆觀眾叫好,認為她活該。那麼喜歡Samantha的人呢?有人打趣道,大概就是縱慾型的吧!但也有人看出這個豪放女其實也有重情的一面。 至於這齣戲的走向,許多人似乎都不看好,因為編劇兼女主角懷孕生孩子去了,因此無心編戲。而報紙影劇版對於慾望城市的意見,也向來主流且保守,認為女性的歸宿不是單身就是結婚。但是,就一個長遠的進程來看,女性對生涯的看法,其實已經與廿年前大不相同了。越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