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8年3月開始寫blog的Jason Kottke,去年2月22日宣布放棄月薪一萬美元的網頁設計工作, 開始全職寫部落格 ,並呼籲支持他的網友捐款給他。Kottke的網誌想必受到許多人的喜愛,1450人以捐款支持他的計畫。他很快地在三週內獲得39,900美元,相當於129萬6千多台幣的捐款,比他原本的年薪還高,的確足以支撐他一整年還不差的生活。(美國人年平均所得約為美金四萬出頭,網友給Kottke的捐款稍少於此數而已。) 這樣的成就,想必讓許多人欣羨。很多部落客在勾勒他們全職寫部落格的夢想時,都會想到他(可以參考他那篇文章裡的159則迴響)。但這個全職寫部落格的生涯,在今年2月底屆滿一年時,他 宣布終止 ,理由是:發現這樣的生活受到侷限,個人成長未如預期(收入也是他的考量)。 不管是不是當初大力捐助他的人, 有些 覺得被耍了。因為Kottke當時表示全職投入寫blog,將使blog的內容更豐富,但實際狀況並非如此,承諾甚至在一年期滿後軋然而止。 在台灣媒體大力報導那些因為部落格紅翻天,進而出書,書又大賣的例子時,Kottke的經歷倒是值得我們反思:究竟什麼人才能專職寫blog? 一般人的生活經驗有限,語言和視野也有限,很難長期產出精彩絕倫的東西。唯有夠精彩、夠吸引人的東西,才可能談專職或商業化。 就算是每天馬不停蹄、見聞不同的記者,要從比一般人多的經驗裡,來寫部落格,其實也有困難。因為他們必須將工作列為第一優先,在本身從事文字或攝影工作,在部落格上,若從自己的利基來發揮,做的事跟他們的日常工作一樣,有些人會覺得簡直就是多做一份工作,未必會勤於寫部落格,而且這跟他們的日常工作一樣,都是一種消耗的過程,本身必須不斷充實,否則寫久了,內容一樣乏善可陳。若能在不妨礙正職的前提下,有額外的誘因,好比滿足自己的書寫或發表欲、增加自己的知名度等,這類人比較容易有長期而且量夠的產出。 當然也有一些「偷吃步」的方法,不用本身有的東西來生產部落格內容。例如每天或定期做網摘,就是一種「偷吃步」,只是把自己看到的一些文章做連結和註解而已。 回頭看Kottke,他在1998年3月14日的 第一篇網誌 裡,提到他為何要寫部落格:「I decided I needed to start writing things down. Because I forget. Because I ...